跨文化交际视域中 的中西文化差异 曲阜师范大学 康淑敏 2008年7月 Outline 为什么要了解中西文化差异 1 2 3 4 5 如何理解文化和跨文化交际 中西文化差异的主要方面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结语 一、为什么要了解中西文化差异 《英语课程标准》规定的总体目标 语言 知识 语言 技能 语言运 用能力 情感 态度 文化 意识 学习 策略 语言 – 既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组成都分 – 语言的结构规律在语言交际实践中生成 – 语言的交际行为在社会文化活动中完成 文化 – 是语言的内涵、交际的具体内容 – 文化意识是语言交际的思维基础 语言与文化 – 不掌握语言结构规律,就无法进行正常的语言交流 – 不掌握语用规则就无法进行得体的交际 – 没有文化内容,就无法进行有意义的交际 语言运用中的现象 – 学生能使用正确的语言结构进行表述 – 但却难以得体地进行交流, 常常会出现交际 受阻或交流失误 原因 – 不了解社会文化背景知识 – 易按本族文化的观念和标准去衡量他族文化 • 如行为举止、交际方式、社会习俗、价值观念等 必要性 语言学习的需要 – 语言反映民族文化的方方面面 – 学习一种语言就意味着学习一种文化 • 如寒暄、称谓、谦辞、待客等 跨文化交流的需要 – 民族间文化交流日趋频繁 – 能否得体地使用外语 • 取决于对外国文化的了解和理解程度 • 取决于对本国文化与外国文化差异的了解程度 二、如何理解文化和跨文化交流 1、如何理解文化 1 文化的内涵 2 3 4 文化的特性 文化的特征 文化的分类 文化=物质财富+精神财富,涵盖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历史 进程 社会 现象 文化 生活 方式 民族 现象 文化涵盖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是一种历史进程,反映人类的文明程度; • 如:娱乐文化形式的变化 是一种社会现象,反映社会的发展情况; • 如:迎娶新娘的形式的变化 是一种生活方式,规范着人们的行为; • 如:表达敬意的方式 是一种民族现象,反映民族的独特风格。 • 如:民俗、建筑 文化特性 隐性的 显性的 unobservable 价值观念、交际模 式、行为准则、社 会关系、人生态度 等 observable 服装、语言、音乐 、食品、活动、文 学、建筑等 (Like an iceberg ) 文化的特征 民族性 – 生存环境、生存方式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民 族文化 稳定性 – 在积淀中形成,发展变化缓慢、文化内核不 变 继承性 – 在社会发展中发展,源远流长 文化的分类 从文化对语言 运用的影响看 交际文化 知识文化 蕴含在语言系统中 反映一个民族的价 值观念、社会习俗 、心理状态、思维 方式等的文化因素 不直接影响准确传 递信息的文化背景 知识,如政治、历 史、伦理、宗教等 方面的文化因素 从文化自身看 本体 (内核) 文化传统 心理定势 (不变) 形态 语言的方言化、经 济体制、信息传播 方式等 (变化) 从文化的内部结构看 – 主流文化 • 实质性的相似、相通:思维模式、价值观观念 – 亚文化 • “和而不同”:形成一定的种族、民族、地域、 经济或社会群体的行为模式特征 文化的内涵 表层文化:有形的物质文化 (tangible) – 服饰、饮食、建筑、戏曲等 中层文化:社会关系/制度 – 礼仪习俗、行为方式等 深层文化:精神/观念文化 – 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社会心理等 2、如何理解跨文化交流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 – 正式的、直接的 • 国际交流、商贸谈判、社会交往 – 非正式的、间接的 • 阅读外国小说、欣赏他国艺术、观看外国电影、 电视节目、国外观光等 – 广义看,学习外语的过程,就是接触和了解 他族文化的过程 跨文化交流与媒体的同步快速发展 语言媒体的产生:口传文化 A 文字、印刷媒体的使用:书面文化 交流媒体/工具 的发展加速了 跨文化交流 B C 多媒体的发展:电子视觉文化 D 通讯手段的迅速发展:超越了时空界限 三、中西文化差异的主要方面 1、中西文化主要特征的差异 中华文化 – – – – – – 基于自然经济 重视集体 讲求和合 仁性+感性 内向型的 重综合、直觉 西方文化 – – – – – – 基于商品经济 重视个人 倾向扩张 知性+理性 外向型的 重分析、理性 中华文化 – 注重德性实践,依据 自己的心性体验把握 世界 – 重体验、直觉,感性 胜于理性 • 缺乏理性反思 西方文化 – 惯于追问,任何事请 都求有答案 – 重理性(即科学理性: 演绎、归纳、推理、 论证) – 不断反思与批判现实 2、 核心观念差异 天人关系:文化的核心观念 – 原本性问题 – 人类思想史上的主题 – 一切关于自然、社会、人生和历史的思考 – “天”:泛指相对于人的客体世界 • 天地万物、自然界 – 在中西文化中“以一贯之” 中华文化: “天人合一” 建立在群体社会结构基础之上的“天人合一” 强调 – 人与自然的统一,道德理性与自然理性的一致 “天人合一”理念的体现:和谐 – 与人的和谐: 尊老爱幼、亲仁善邻、安分守己、谦虚谨慎 – 与自然的和谐:建筑追求人与自然浑然无痕的境界与意趣 • 风水学、园林艺术 西方文化: “天人相分” – 建立在个人基础之上的“天人相分”的宇宙 观 • 以组成它的个体为出发点 • 以个体的独立为前提 – 将外物作为客体世界,而非与外物融为一体 – 强调征服外界以求生存与发展 – 体现:突出自我 (individualism) • CF: The squeaky wheel gets the grease. • “人怕出名猪怕壮” 3、 价值观与社会心理差异 中国人:群体观念、尊人卑己、重“面子” – 突出集体,强调个人依赖社会对其社会地位与声誉 的认同和社会对其需求的认可 – 认为最好的美德:仁、义、礼、智、信 西方人:个体观念、 独立精神、重“隐私” – 强调个人行动的自由和个人愿望的满足 – 强调以个人为中心的价值观念 (e.g., I) – 认为最好的美德:勇敢、节制、公正、刚毅、诚实 4、思维差异 思维: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 – 受不同文化背景、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影响 中国人:偏向形象思维、综合思维(如中医) – 重经验(如包饺子) ,以感觉、直觉、表象为依据 进行分析,忽视问题的个性和偶然性 – 思维模式:倾向于由大到小,从宏观到微观(如地 址的写法) 西方人:偏向抽象思维(逻辑思维) – 条理性、逻辑思维能力强(如科幻小说、侦探小说) – 注重微观量化、精密度高 – 思维模式:由小到大,从微观到宏观 5、 语言差异 汉语(表意文字): – 由图画演变的象形文 字(视觉型) – 意合语言:语序灵活、 词语义合、偏重心理、 略于形式 – 受汉文化在哲学上重 “悟”,在艺术上重 “神似”,不重形式/ 似的影响 英语(表音文字): – 符号化、流线型拼音 文字(听觉型) – 形义融合、意在则形 达、 句子结构严谨 – 西方的哲学、艺术和 语言注重自然时空观, 尤其偏重空间的真实 性 语言形式上 – 汉语 • 没有词缀、时态、语法及数的变化,相对灵活 • 不注意区分主体和客体 (如:下雨了。) – 英语 • 较严密的语法体系,定位机械,严谨 • 严格区分主客体 思想表达上 – 汉民族:曲线思维(onion) ,综合性、概括性表达 – 英民族:直线思维( bridge),直截了当、重点突出 语篇上 – 汉语重意合(辩证思维) – 英语重形合(形式逻辑) 6、 语义的文化差异 语言作为音义的结合体,记载文化 – 穿小鞋、对台戏、狗皮膏药等 – A lucky dog , to be top dog 字义上 (两语言:重合、空缺、半空缺、冲突词汇) – 中文 • 一音多义字多,容易宽泛、笼统,易造成表义模 糊现象 – 英语 • 表义准确度高 7、 交际风格差异 中国人 – 重礼仪、言语含蓄委 婉,方式谦虚和蔼, 常用谦词 (e.g.,开场白) – 高语境交际:(highcontext) 相当一部分 信息隐含在情境中 – 多自我交流,重心领 神会(intra-) 西方人 – 等级和身份观念淡薄, 习惯以十分肯定的方 式,直截了当地表达 自己的意见 – 低语境交际(lowcontext): 信息通过文 字表达出来 – 少自我交流,重言谈 沟通(inter-) 8、 人际关系差异 中国人 (close) – 家庭化的社会关系: 家庭是一切社会关系 的基础,扩大到其他 人际关系(关系网) – 注重长幼有序 – 如称谓 (e.g, aunt) • 社会权势系列:沿着 职务方向延伸 • 家族系列:亲属称谓 西方人(loose) – 个人独立性较强,人 与人之间的关系松散 • E.g.,孩子的独立性: 参与意识、责任意识; 提供帮助的方式 – 就事论事 – 朋友间不愿承担过多 的责任和义务(e.g, go Dutch; gift ) 四、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语言能力 语用能力 综合素养 敏感性 宽容性 交际能力 灵活性 跨文化交际能力 四、跨文化交际能力 交际能力 – 语言能力(语音语调、语法、语篇能力) – 语用能力(语境决定语体:正式、非正式、亲密体) – 交际能力(补偿、协调能力) 跨文化能力 – 敏感性(了解深层文化上的差异) – 宽容性(理解、尊重、换位思考) – 灵活性(灵活调整交际行为、妥善处理交际冲突) 文化意识的培养 置身于该民族文化 – 各种文化现象以心理、观念的形式保存在风俗、艺 术、宗教、哲学、伦理、政治制度等之中 – 以异国文化心理观看待异族文化 通过语言文字 – 建立在语言艺术之上的文学作品是了解文化的一面 镜子 – 通过多种媒体或社会活动 – 通过文化教学 文化能力培养的维面 文化知识传授/习得 文化意识培养 交流技巧与策略培训 外语教学/学习 – 语言结构的学习 • 以语言结构为重点,以掌握语言规律为目标 – 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 • 以了解文化知识为重点,以掌握语用规则为目标 – 语言运用能力培养 • 以语言运用、交际体验为重点,以掌握交际技能 为目标 文化教学 融入语言教学过程 揭示语言内涵和语用规约 强调语言的交际性和文化性 目的 – 提高学生的文化敏锐性 – 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文化教学的范围 以语言本身所蕴涵的文化背景知识以及交际文 化表征为核心 侧重 – – – – 丰富学生的知识文化 分析中西文化差异 介绍语用规则 增强文化的敏感性 文化教学的原则 为教学和语言学习服务,具有 – 针对性:贴近内容,为课文讲解铺垫 – 交际性 :侧重影响语言运用的交际文化 – 启发性:引发学生思考 文化知识的导入 结合课文讲解文化背景知识 结合课文介绍相关文化知识 借助视听媒体展示文化片断 分析两中文化的异同 利用多种形式导入文化 1 直观展示 2 3 4 5 问题引导 案例分析 直接阐释 归纳总结 注意内容、形式的适合度 既把握教材的内容,又根据需要补充相关内容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通过适当的 形式呈现文化信息 注重培养学生 – 跨文化交际意识 – 跨文化交际能力 注意语言输入与输出的有效性 input – extensive exposure – comprehensible input activities – manageable – contextualization – diverse interaction output – language use – meaningful production 结语 语言与文化:形式与内容 – 语言:记载社会文化的发展、传播文化的媒 介 – 文化:语言的内涵、制约语言的运用方式 学习语言=学习文化 – 了解文化、熟悉文化、了解文化间的差异 – 学会理解、尊重、宽容异族文化 – 提高文化的敏锐性和交际能力。 影响跨文化交际的维面 核心观念 思维方面 交际风格 社会心理 中西文 化差异 语言差异 人际关系 通晓本族文化 A 熟悉他族文化 外语学习者 的文化素养 B C 了解文化间的差异 D 理解、尊重交际对方 Thank you !
© Copyright 2024 Expy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