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市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行动计划 (2014—2015 年) 1 目 录 一、发展基础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二)发展原则 (三)主要目标 三、基本公共教育 (一)重点任务 (二)基本标准 (三)保障工程 四、劳动就业服务 (一)重点任务 (二)基本标准 (三)保障工程 五、社会保险 (一)重点任务 (二)基本标准 (三)保障工程 六、基本社会服务 (一)重点任务 2 (二)基本标准 (三)保障工程 七、基本医疗卫生 (一)重点任务 (二)基本标准 (三)保障工程 八、人口和计划生育 (一)重点任务 (二)基本标准 (三)保障工程 九、基本住房保障 (一)重点任务 (二)基本标准 (三)保障政策 十、公共文化体育 (一)重点任务 (二)基本标准 (三)保障工程 十一、基本公共安全 (一)重点任务 (二)基本标准 (三)保障工程 3 十二、社会管理服务 (一)重点任务 (二)基本标准 十三、公共交通 (一)重点任务 (二)基本标准 (三)保障工程 十四、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一)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二)促进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三)促进人群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十五、增强公共财政保障能力 (一)明确政府间事权和支出责任 (二)调整市以下财政体制 (三)完善市对下转移支付制度 (四)保障基本公共服务投入 (五)加强财政收支管理 十六、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模式 (一)建立多元供给机制 (二)积极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 (三)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信息化建设 十七、规划实施 4 基本公共服务,指建立在一定社会共识基础上,由政府主导 提供的,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阶段相适应,旨在保障全体公民 生存和发展基本需求的公共服务。享有基本公共服务属于公民的 权利,提供基本公共服务是政府的职责。 本计划依据《山东省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行动计划(2013 —2015 年)》和《威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 纲要》的有关要求编制,主要阐明我市基本公共服务的制度安排, 明确基本范围、标准和工作重点,引导公共资源配置,是当前及 今后一个时期构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综合性、基础性和指导性 文件,是政府履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 为突出体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 住有所居”的要求,本计划范围确定为基本公共教育、劳动就业 服务、社会保险、基本社会服务、基本医疗卫生、人口和计划生 育、基本住房保障、公共文化体育、基本公共安全领域、社会管 理服务和公共交通。计划期为 2014—2015 年。 一、发展基础 近年来,全市上下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主题主线, 认真落实各项惠民利民政策,千方百计增加财政民生投入,着力 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在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同 5 时,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公共教育体系日趋完备。城乡免费义务教育率先实现, 义务教育入学率和在校生巩固率均达到 100%,义务教育优质均 衡水平不断提高,所辖区市全部创建为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 均衡县(市、区) ”,成为全国首批、全省第一个实现“满堂红” 的地级市。学前教育公益普惠水平稳步提升,全市学前三年幼儿 入园率达到 100%。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 95%以上,威海工业技术学校、 文登区职业中专进入千所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示范校 建设学校行列,威海市水产学校、乳山市职业中专成为全省首批 规范化学校立项建设学校,威海海洋职业学院建成为中国北方唯 一的一所海洋职业学院,威海职业学院创建为首批国家高等职业 示范校。教师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整体素质不断提高,涌现出 市级教学名师 1469 人,省级及以上教学名师 186 人。 ——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基本建立。着力构建多渠道就业对接 服务平台,促进城乡劳动力就业,2013 年底全市城镇新增就业 4.36 万人,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2.38 万人,城镇登记失业 率为 1.52%,城镇登记失业率连续多年保持全省最低水平。以创 业促就业,鼓励扶持创业基地建设,全市建设大学生创业孵化基 地 5 处。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2013 年完成技能培训 6 万人。 全力推进基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基层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实现 6 服务“广覆盖”、“进基层”。加强企业用工监管,监督企业依法 履行劳动合同,劳动合同制度日臻完善。 ——社会保险制度实现全覆盖。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全面 建立,2013 年,全市城乡基本社会养老保险、失业、工伤和生 育保险的参保人数分别为 201.1 万人、 50.8 万人、67.4 万人和 55.8 万人。全民医保基本实现,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 99%以上。 社会待遇水平全面提高,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 ——城乡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体系基本形成。救助标准大幅 度提高,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为每人每年 2600 元,城市 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为每人每月 450 元。城乡医疗救助范围扩 大为农村五保对象、政府供养的孤残儿童、城镇“三无”人员、 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等四类困难群体。养老服务机构和养老服 务床位数量显著增加,社区和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初步形成,养老 服务内容日益丰富,养老服务对象不断扩大。率先建立孤儿财政 供养机制,妥善安置孤儿。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医保覆盖面稳步扩大。基 本医疗保障水平持续提高。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均财政补助标准 由 240 元提高到 280 元,医保支付方式更加便捷。基本药物制度 实施范围继续扩大,药物价格明显下降。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 试点工作初见成效,以药补医机制得以扭转。门诊和住院费用明 显降低。全面实施了 10 大类 41 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基本 7 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保障性安居工程加快建设。以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 棚户区改造和农村危房改造等为主要内容的基本住房保障制度 初步形成。截至 2013 年,累计建设公租房、经济适用房、廉租 房等各类保障性住房 23775 套。城中村改造步伐加快,中心市区 77 个城中村基本完成拆迁改造,31339 户农村居民居住条件明显 改善。调整完善了廉租住房保障,扩大保障范围,提高保障标准, 3523 户家庭享受了廉租住房保障。 ——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体系逐步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 设投入不断加大,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公共文化产品日益丰富, 公共文化服务水平逐步提高。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项目全部完 成,广播电视村村通、农村电影放映、村文化大院、农家书屋等 文化惠民工程深入实施。图书馆、博物馆、群艺馆、美术馆、文 化站向社会免费开放。城市社区、乡镇农民健身工程在全省率先 实现全覆盖,全市人均体育用地面积达 1.8 平方米,全民健身稳 步推进。 总体上看,我市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框架已初步形成,基本公 共服务水平和均等化程度明显提高。但也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市 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仍面临着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与全面建 成惠及全市人民小康社会的目标相比,我市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还 存在一定差距,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总量不足、渠道相对单一,部 8 分制度城乡、区域间衔接不够,公共服务资源配置不尽合理,农 村、薄弱地区和针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亟待提 升,不断提高的人口老龄化对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带来新挑 战,基本公共服务体制机制不够健全,财力保障、服务供给、评 估监督等长效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各级各部门要高度重视,切 实履行职责,采取有力措施,加快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不断 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促进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协调 发展。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 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围绕推进全 域城市化和市域一体化战略部署,把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作为公共 产品向全民提供,按照“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 所养、住有所居”的要求,着力保障城乡居民生存发展基本需求, 着力增强基层服务供给能力,着力创新体制机制,加快建立健全 符合市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为我市全面建设现代化幸福威海夯实基础。 (二)发展原则。 9 ——以人为本,保障基本。从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 立足我市实际,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优先保障基本生存、 基本发展、基本安全等公共服务的提供,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逐步 扩大范围和提高标准。 ——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牢牢把握基本公共服务的公益性 质,明确政府的主体责任,完善公共财政体系,科学划分各级政 府基本公共服务事权与支出责任,健全地方政府为主、统一与分 级相结合的公共服务管理体制。加强规划、投入、监管和政策支 持,有效促进公平公正。 ——市域一体,促进均等。加快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一体 化建设,大力推进区域间制度统筹衔接,加大公共资源向农村、 薄弱地区和社会弱势群体倾斜力度,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制度全民 覆盖。加强基层公共服务机构设施和能力建设,促进资源共建共 享,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 ——创新机制,提高效率。完善财政保障、管理运行和监督 问责机制,形成保障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有效运行的长效机制。创 新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模式,引入竞争机制,积极采取政府购买服 务等方式,形成多元参与、公平竞争的格局,不断提高基本公共 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三)主要目标。 坚持把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作为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 10 的重要制度安排和重大战略任务,大力推进,到 2015 年,覆盖 全市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全市基本公共服务 供给能力明显增强,体系比较健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明显 提升,区域间、不同群体间基本公共服务差距不断缩小,基本公 共服务均等化程度走在全省前列。 ——制度体系完备。基本生活服务、基本发展服务和基本安 全服务实现制度全覆盖,各项基本公共服务市级标准及其动态调 整机制建立实施,资源配置、管理运行、服务供给、评估监督等 各项机制全面建立。 ——供给有效扩大。大力实施公共服务提升工程,基本公共 服务资源总量明显提升,质量明显提高。基本公共服务预算支出 占财政支出比重逐步提高。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方式,引导更多社 会力量参与,基本公共服务多元供给格局基本形成。 ——群众更加满意。以基层为重点的基本公共服务网络全面 建立,城乡居民能够就近获得基本公共服务。基本公共服务需求 表达机制有效建立,服务成本个人负担比率合理下降,社会满意 度明显提高。 ——发展更为均衡。中心城市有序拓展,与县级市、重点镇 实现联动发展,辐射带动能力明显增强,市域内人均基本公共服 务财政支出水平差距逐步缩小;城乡基础设施有效对接,标准化 水平明显提高,各项事业和公共服务基本实现均衡化。 11 三、基本公共教育 (一)重点任务。 为适龄儿童提供普惠性的学前教育,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保 持在 100%;巩固义务教育普及成果,推进市域范围内义务教育 高位优质均衡发展;进一步提高普通高中办学质量;着力构建纵 向贯通、横向衔接、开放兼容、协调发展的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 求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贫困学生资助政策实现“全覆盖”。 ——学前教育。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 的原则,结合人口密度以及发展趋势、学前教育机构服务能力等 因素合理规划学前教育布局,并采取多种形式,扩大学前教育资 源,充分满足适龄儿童就近接受教育的需求。通过新建幼儿园、 利用富余公共资源改扩建幼儿园、接收城市小区配套幼儿园、资 助利用国有资产和集体资产举办幼儿园等措施,努力扩大公益性 学前教育资源。通过购买服务、以奖代补、派驻公办教师和园长 等方式,引导和支持民办幼儿园提供普惠性服务。城镇新建居住 区学前教育机构以政府主导为主,与居住区同步规划、同步建设、 同步交付使用。农村按照“一镇一园”、较大镇“一镇两园”的 原则,优化农村学前教育资源配置,镇中心幼儿园要全部达到市 级示范幼儿园标准。 ——九年义务教育。按照“市域统筹、城乡一体、优质均衡” 12 的发展原则,全面提升义务教育普及水平,推动市域内义务教育 实现高位优质均衡发展。合理规划中小学布局,促进公共教育资 源向农村和重点开发建设区域倾斜。完善城乡均等的教育经费保 障机制,逐步加大农村教育投入力度。巩固和提升中小学办学条 件标准化水平,加大省级规范化学校创建力度。大力实施威海市 教育信息化三年行动计划,进一步提高中小学信息化水平。完善 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合作发展机制和对口支援制度。全面实施素质 教育,推进课程和教学方法改革,建立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监测、 公告及问责制度,切实减轻中小学学生负担。 ——普通高中教育。科学规划普通高中布局,加快推进普通 高中学校规范化建设,合理控制学校规模和班额人数,到 2015 年,全市普通高中学校全部达到省级规范化学校办学标准,班额 控制在省定标准以内。严格落实国家课程方案,推行“选课走班” 的教学模式和学分认定的教学管理制度,全面提高教学质量。鼓 励学校以特色课程建设为抓手,实现特色发展。推进与教育发达 国家和地区的交流与合作,为学生开辟多元化的成才渠道。 ——中等职业教育。优化职业教育结构,提高职业教育整体 水平。合理调整中心城区学校布局,推进城区市属中等职业学校 资源整合,科学设置专业,优化资源配置,注重内涵建设,提高 办学水平,增强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加强中等职业 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实施中等职业学校规范化建设工程,扶持示 13 范校、优质特色校建设,加强公共实训基地和公共实训中心建设, 推进学校和专业分级认定。全面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 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实行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 制度。积极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大力推行理论实践一体化 教学,坚持做中学、做中教,构建突出专业岗位能力、方法能力 和社会能力的特色校本课程体系。加快推进中等、高等职业教育 的有效衔接,积极探索和推动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职业院校实施 基于专业接续、课程衔接、学分互认的联合培养模式,深入实施 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职业院校之间的“三二连读”、与本科高校 之间的“3+4”对口贯通分段培养,提高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对口 升学比重。将中等职业教育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认真落实中 等职业学校生均财政拨款基本标准。鼓励扶持民办中等职业教育 发展,加强民办职业教育的规范和指导工作。 ——特殊教育。完善以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以随班就读为 主体、以送教服务等形式为补充的特殊教育办学体系,确保残疾 儿童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支持承担随班就读残疾学生较多的普通 学校设立特殊教育资源教室,配备基本的教育教学和康复设备, 为残疾学生提供个别化教育和康复训练。逐步将学前和高中阶段 残疾学生纳入免费范围,逐步提高特殊教育生均公用经费标准。 加强特殊教育学校规范化建设,改善特殊教育学校办学条件。 (二)基本标准。 14 2014—2015 年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基本标准 服务项目 服务对象 义务教育免 适龄儿童、少年 费 农村家庭经济困 难寄宿生(2014— 寄宿生生 2015 年 总 计 约 活费补助 1300人,资助金额 约154万元) 农村家庭经济困 难乘校车学生 学 生 乘 校 ( 2014—2015 年 总计约8200人,资 车补助 助 金 额 约 248 万 元) 保障标准 九年义务教育 免杂费,补助公用 经费,免费向农村 学生提供教科书。 统一城乡中小学 生均公用经费补 助标准,普通小学 不低于810元,普 通初中不低于 1010元 支出责任 覆盖水平 中央及省负担 省 定 标 准 的 目标人群 40%,市级负担 覆 盖 率 省 定 标 准 的 100% 10%,其余资金 由县级负担 年 生 均 补 助 标 准 省级负担40%, 目标人群 小学1000元,初中 市级负担10%, 覆 盖 率 1250元 100% 县级负担50% 目标人群 年 生 均 补 助 标 准 市级负担20%, 覆 盖 率 300元 县级负担80% 100% 高中阶段教育 普通高中 生 均 公 用 普通高中在校生 经费 市直高中每生每年 600元,荣成500元, 文登400元以上,乳 山300元以上。针对 国家取消择校费收 费政策,适时调整 生均公用经费拨款 标准 市级负担市直高 目标人群 中学生,县级负 覆 盖 率 担各自所属高中 100% 学生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普通高中 中央、省、市、 目标人群 (2014—2015年总 平 均 资 助 每 生 每 国家助学 县级财政按比例 覆 盖 率 计约6800人,资助 年1500元 100% 金 分担 金额约1020万元) 服务项目 服务对象 保障标准 15 支出责任 覆盖水平 服务项目 服务对象 保障标准 全日制正式学籍 一、二年级在校涉 农专业学生和非涉 中等职业 农专业家庭经济困 教育国家 每生每年1500元 难 学 生 ( 2014 — 助学金 2015年总计约3600 人,资助金额约540 万元) 公办中等职业学校 全日制正式学籍 一、二、三年级在 中 等 职 业 校生,民办中等职 教 育 公 用 业学校全日制正式 经费(含免 学籍一、二年级在 学费) 校生(2014—2015 年总计约45000人, 资 助 金 额 约 12600 万元) 支出责任 覆盖水平 中央、省、市、 目标人群 县级财政按比例 覆 盖 率 100% 分担 民办学校按当地 同类型、同专业公 办中等职业学校 中央、省、市、 目标人群 免除学费标准给 县级财政按比例 覆 盖 率 予补助。适时提高 100% 分担 中等职业学校生 均公用经费拨款 标准 学前教育 家庭经济困难儿 童、孤儿和残疾儿 学前教育资 童(2014—2015年 平 均 资 助 每 生 每 助 总计约12500人, 年1200元 资 助 金 额 约 1500 万元) 高等教育 全日制普通本专 科在校生中家庭 经济困难学生 高校国家 平均资助标准为 ( 2014 — 2015 年 助学金 每生每年3000元 总计约6500人,资 助 金 额 约 1950 万 元) 中央、省、市、 目标人群 县级财政按比例 覆 盖 率 100% 分担 目标人群 中央与地方财 覆 盖 率 政按比例分担 100% (三)保障工程。 ——学前教育推进工程。加强城镇新建小区配套幼儿园规划 和建设工作,到 2015 年,新建、改扩建公办及公办性质幼儿园 15 所。 16 ——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校舍标准化建设工程。全市规划投资 5.39 亿元,消除存在安全隐患的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校舍,消除旱 厕,改善师生就餐条件。 ——全域城市化背景下中小学校新建、改扩建工程。加大普 通中小学新建、改扩建校舍力度,到 2015 年,全市规划新建、 改扩建中小学校 30 处,进一步提升威海市中小学生综合实践教 育中心建设水平。 ——特色学校建设工程。通过优质化、人本化的特色学校建 设,推动学校加快内涵发展、提升育人质量,形成威海教育品牌。 到 2015 年,全市 50%的中小学形成有影响的特色项目,一批学 校创建为特色学校。 ——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深入实施《威海市教育信息化三 年行动计划(2013—2015 年)》,进一步完善教育城域网网络基 础设施建设,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基本建成覆盖全市的 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 ——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加大财政专项资金支 持力度,支持中等职业学校省级规范化、示范校、优质特色校建 设,到 2015 年,创建一批在全市具有引领示范作用、在全省乃 至全国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品牌学校。 ——教师队伍建设系列工程。实施威海市高层次教育人才队 伍建设计划,建设“威海教育名家工作室”和“四名工程”人选 17 工作室,充分发挥优秀教育人才的示范引领作用,打造威海教育 品牌,更多更好地培育我市教育家群体,快速提高教育质量。加 强市和区市两级教师教育机构建设,进一步加大教师培训专项经 费投入。大力开展学前教育、义务教育、特殊教育、普通高中教 育、职业教育等各类教育的校长和教师全员培训,强化对“四名 工程”人选的培养培训。 四、劳动就业服务 坚持就业优先,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不 断优化就业服务环境,全面提升就业全过程公共服务能力,为全 体劳动者提供更高质量就业服务,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 (一)重点任务。 ——就业服务与管理。坚持“政策制度城乡统一,就业机会 城乡均等”原则,消除城乡、行业、身份、性别等一切影响平等 就业的制度障碍和就业歧视。建立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的联动机 制,进一步加大各级公共就业服务的政策普惠力度和资金保障力 度,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以高校毕业生、农 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就业困难人员、零就业家庭和退役军人等为 重点服务对象,全面提升公共就业服务能力。强化就业政策法规 咨询、信息发布、职业指导和职业介绍、就业失业登记等免费服 18 务,推进服务规范化和标准化,拓展服务功能,推进分类服务和 管理,加快推行就业失业登记证实名制,加强失业动态监测预警。 加强创业服务,为创业者提供政策咨询、项目信息、开业指导、 创业培训、创业补贴、人力资源服务、小额担保贷款、后续跟踪 扶持等服务。加强就业援助工作,进一步强化就业困难群体“四 项就业援助制度”,不断优化援助手段,大力开发社区服务、养 老服务、助残服务、交通协管、保洁、绿化等公益性岗位,对就 业困难人员实施“一人一策”个性化的援助方案,促进就业困难 群体稳定就业。加强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提升就业创业和 人才服务能力,推广“外网受理、内网办理”的网上业务经办服 务模式,实现就业服务的全程信息化。健全人力资源市场调查统 计制度,建立人力资源供求信息监测制度。 ——职业技能培训。建立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培训制 度。大力开展劳动预备制培训、就业技能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 训和创业培训,贯通技能劳动者成长通道。对符合条件的劳动者 落实职业培训补贴、职业技能鉴定补贴和生活费补贴。加强职业 技能培训经费统筹使用,提高效率和效益。加强职业技能培训能 力建设,统筹利用各类职业培训资源,建立以职业技术院校和技 工学校为骨干、企业和各类职业培训机构共同参与、覆盖城乡劳 动者的职业培训体系,加大培训市场监管和资源整合力度,积极 推进职业技能实训基地建设。 19 ——劳动关系协调和劳动权益保护。全面推行劳动合同制 度,着力提高小微企业和农民工劳动合同签订率。积极推进集体 合同制度实施,推行行业性、区域性集体协商,扩大集体合同覆 盖面。规范劳务派遣用工和企业裁员行为,推动劳动者实现更加 稳定的就业。全面推进实施劳动用工备案制度,加强对劳动用工 的动态监管。健全企业薪酬调查和信息发布制度,深化企业工资 制度改革,完善企业工资决定机制,健全工资支付保障机制,切 实保障企业职工特别是农民工的劳动报酬权。完善最低工资和工 资指导线制度,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积极稳妥推进工资集体 协商工作,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健全劳动标准体系, 认真落实工时、休息休假、劳动保护等规章制度。健全协调劳动 关系三方机制,充分发挥政府、工会和企业组织作用,维护职工 和用人单位合法权益。开展和谐劳动关系创建活动,促进劳动关 系和谐稳定。依托各级劳动保障监察机构,进一步加强劳动保障 监察执法力度,实现监察执法向主动预防和统筹城乡转变,加强 劳动保障监察网格化、网络化管理,充分发挥“两网化”平台在 各级劳动保障监察机构工作中的应用。加强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 裁服务体系建设,规范办案程序,提高争议处理效能和专业化水 平。 (二)基本标准。 20 2014—2015 年劳动就业公共服务基本标准 服务项目 服务对象 保障标准 支出责任 覆盖水平 免费享有就业政策法规咨 有 就 业 需 求 询、职业供求信息、市场工 市、县级政府 目 标 人 群 覆 就业服务 的 劳 动 年 龄 资指导价位信息和职业培 负责,省级财 盖 率 达 到 和管理 人口 训信息、职业指导和职业介 政适当补助 100% 绍、就业和失业登记等服务 创业服务 有创业需求 的劳动年龄 人口 就业援助 符合条件的城 乡就业困难人 员 免费享有创业咨询指导、创 业培训,对符合条件的创业 者可享受场地租赁补贴、一 次性创业补贴、定额社会保 险补贴、岗位开发补贴、小 额担保贷款贴息 免费享有公益性岗位配置 和政策指导、就业困难人员 和零就业家庭认定、就业岗 位即时服务、就业培训等, 城镇有就业需求的家庭至 少有一人就业 市、县级政府 为 2 万人次 负责,省级财 提 供 创 业 培 政适当补助 训服务 为 3000 人就 市、县级政府 业困难群体 负责,省级财 实现稳定就 政适当补助 业 为 8 万人次 城乡劳动者 提供职业技 能培训,对 市、县级政府 经 鉴 定 成 绩 负责,省级财 合 格 人 员 颁 政适当补助 发 相 应 职 业 资格证书, 培训后实现 就业率达到 85%以上 企业劳动合 同率达 95% 市、县级政府 以 上 , 建 会 负责 企业签订集 体合同率达 91%以上 职业技能 培训和职 业技能鉴 定 城镇新成长 劳动力、城镇 就业转失业 人员、进城务 工人员、创业 人员 劳动关系 协调 免费享有劳动用工备案信 存在劳动人事 息和劳动保障权益查询、劳 关系的就业人 动关系政策咨询、劳动关系 员 协调、集体协商促进等服务 劳动保障 监察 劳动保障监 存在劳动人事 免费享有法律咨询和执法 市、县级政府 察 案 件 结 案 关系的就业人 维权服务 负责 率 达 到 员 98.5%以上 登记失业人员、农村转移就 业劳动者、毕业年度高校毕 业生、城乡未继续升学的应 届初高中毕业生享受职业 培训补贴或创业培训补贴 21 服务项目 服务对象 保障标准 支出责任 覆盖水平 劳动人事争 议仲裁结案 劳 动 人 事 存在劳动人事 率 达 到 免费享有法律咨询、劳动人 市、县级政府 争 议 调 解 关系的就业人 97.6%以上; 事争议调解和仲裁服务 负责 仲裁 员 53% 以 上 案 件在基层调 解组织解决 (三)保障工程。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建设。提 升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基层公共服务平台服务能力和水平。坚 持整合资源、适度集中的原则,推进县级综合服务中心建设,新 建或改扩建一批人力资源服务和社会保障服务设施,集中提供就 业促进、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劳动关系、调解仲裁和劳动监察 等基本公共服务。在基层开展就业和职业技能培训、劳动关系协 调、劳动保障监察和调解仲裁、人事人才、劳动输出等服务,提 供社会保险参保登记、缴费、待遇核发、关系转移等服务。推动 街道(镇)、社区(行政村)服务窗口与其他公共服务设施共建 共享。 ——移动监察系统项目建设、劳动仲裁办案系统项目建设。 劳动保障监察管理系统采用人社部统一组织规划的系统框架,有 效利用社保就业网络优势资源,逐步建成以信息归集和共享、信 息比对和分类管理、信息反馈与案件管理、预警预测与主动监管 为主要功能的劳动保障监察管理系统。通过国家、省、市三级互 联平台,实现投诉案件受理、案件管理、督察督办等监察执法各 22 类信息的网上传输,实时掌握各类案件的发生和查处情况,进一 步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办案系统采 用全国统一软件平台,并进行二次开发,到 2015 年底,在全市 各级调解仲裁机构全面推广使用。 五、社会保险 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稳步推 进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 险等社会保险制度,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扩 大各项社会保险覆盖范围,逐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的目 标。进一步增强保障能力、提高保障水平、创新服务形式、拓展 服务领域,让广大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一)重点任务。 ——基本养老保险。以新增就业人员、外来务工人员、劳务 派遣人员、灵活就业人员和外国人五类群体为重点,努力扩大职 工基本养老保险覆盖面。落实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制 度各项规定,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办法,及时准确为 参保职工调整相应的养老待遇。积极开展清欠专项行动,强化内 控体系建设,完善业务财务一体化程序,加强养老保险基金收支 管理。积极落实关于推进做实个人账户的相关要求,逐步推进城 23 乡养老保险制度有效衔接。大力推行应用社保卡支付社会保险待 遇工作,实现参保人员各项社保待遇通过社保卡即时支付。建立 完善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落实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实 行先保后征。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工资增长和物价水平相适应 的居民基本养老金调节机制,逐步提高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 老金水平。 ——基本医疗保险。不断扩大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覆盖 面,重点提高农民工、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参保率。建立 统一的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实现政策制度、管理体制、基金管理、 信息系统“四统一” ,进一步巩固提高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 逐步提高人均筹资标准和财政补助水平,全面建立实施城乡统筹 的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逐步提高医保基金年度最高支付限额 和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关系转移接 续办法和医疗费用结算办法,全面实现统筹区域内和省内异地就 医即时结算。深化医保支付制度改革,不断扩大定额结算病种范 围,实行医疗费用实时监控,完善职工门诊慢性病管理办法。探 索建立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大病医疗救助制度,针对患重大疾病参 保对象个人负担部分费用实施救助,切实解决重特大疾病患者的 因病致贫问题。建立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员健康管理服务工作机 制,充分发挥医疗保险在医改中的基础性作用。建立差别付费和 基层首诊医保付费支撑机制,合理引导分级诊疗。 24 ——工伤、失业和生育保险。完善工伤预防、补偿、康复相 结合的工伤保险制度,利用现有医疗和康复资源,推进以职业康 复为重点的工伤康复工作,加强工伤康复基地建设,提高工伤职 工重返就业岗位的比例。健全工伤保险费率浮动机制,完善工伤 医疗费用定额结算管理办法,适度提高待遇水平。认真落实国家 失业保险政策,切实做好失业保险待遇支付工作,确保“零差错” 。 完善生育保险费用结算办法,不断优化就医结算流程,保持参保 人员生育费用“零负担”。以农民工、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从业人 员为重点,扩大工伤、失业、生育保险覆盖面。规范完善工伤、 失业、生育保险市级统筹。积极探索建立农民工意外伤害保障机 制和覆盖城乡居民的生育保障机制。 (二)基本标准。 2014—2015 年社会保险服务基本标准 服务项目 服务对象 职工、个 体 工 商 职工基本 户、灵活 养老保险 就业及退 休人员 保障标准 支出责任 基本养老保险 根据个人累计缴 用人单位以企业上年 费年限、缴费工 度工资总额为基数,按 资、当地职工平 18%缴纳;职工以上年 参 保 人 数 均工资、个人账 度个人工资收入为基 达 到 106 户金额、城镇人 数,按 8%缴纳。基金 万人以上 口平均预期寿命 出现支付不足时由县 等因素确定基本 级以上政府予以补贴 养老金 25 覆盖水平 服务项目 居民基本 养老保险 服务对象 年满 16 周 岁(不含 在 校 学 生),未参 加其他社 会养老保 险 的 居 民,在户 籍地参加 居民基本 养 老 保 险。 职工、个 体 工 商 职工基本 户、灵活 医疗保险 就业及退 休人员 居民基本 医疗保险 失业保险 威海行政 区域内未 参加职工 医疗保险 的人员 职工、领 取失业保 险金期间 的失业人 员 保障标准 支出责任 政府对符合领取条件 的参保人全额支付居 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 养老金,所需资金除中 基础养老金不低 央、省补贴外,剩余部 于 每 人 每 月 70 分由市、县级政府承 元,并逐步提高 担;政府对参保人当年 标准 度的缴费给予补贴,补 贴标准为每人每年 50 元,缴费即补,所需资 金由市、县级政府承担 基本医疗保险 用人单位以企业上年 政策范围内住院 度工资总额为基数,按 费用支付比例达 8%缴纳;职工以上年 到 80%左右,最 度个人工资收入为基 高支付限额达到 数,按 2%缴纳。基金 当地职工年平均 出现支付不足时由县 工资的 8 倍左右 级以上政府予以补贴 政策范围内住院 个人和政府共同负担, 费用支付比例达 财政的补助标准提高 到 75%左右,最 到 年 人 均 不 低 于 360 高支付限额达到 元,基金出现支付不足 当地城镇居民人 时由县级以上政府予 均可支配收入的 以补贴 8 倍左右 支付失业保险 金,基本医疗保 险费、丧葬补助 金、抚恤金、临 用人单位和职工按规 时价格补贴以及 定缴纳失业保险费,基 职业培训补贴和 金出现支付不足时,由 职 业 介 绍 补 贴 县级以上政府给予补 等,失业保险金 贴 标准不低于城市 居民最低生活保 障标准 26 覆盖水平 符合参保 条件的居 民实现应 保尽保 参保人数 达 到 91.5 万人以上 参保人数 达 到 160 万人以上, 参保率稳 定 在 99% 以上 参保人数 达到 52 万 人以上 服务项目 工伤保险 生育保险 服务对象 保障标准 基金支付工伤医 疗和康复、伤残、 护理及工亡等待 遇;用人单位支 付停工留薪期的 职工 工资福利及护理 待遇、5—6 级伤 残津贴待遇及一 次性伤残就业补 助金等 基金支付生育医 疗费用和生育津 职工、个 贴,生育津贴按 体 工 商 职工生育时所在 户、灵活 用人单位上年度 就业人员 职工月平均工资 计发 支出责任 覆盖水平 用人单位根据行业差 参保人数 别费率档次缴费,基金 达 到 69.7 出现支付不足时由县 万人以上 级以上政府给予补贴 用人单位缴费,基金出 参 保 人 数 现支付不足时由县级 达 到 58.5 以上政府给予补贴 万人以上 (三)保障工程。 推进信息化建设,打造“电子社保”;优化经办模式,提高 服务效率,为城乡居民提供方便、快捷、高效服务。 ——自助服务系统推广建设。坚持“稳步推进”的原则,在 现有自助服务系统试点运行的基础上,加快自助缴费、指纹认证 等功能开发进度,逐步增加开通参保对象自助缴费功能的设备数 量,到 2015 年,形成布局合理、功能齐全、覆盖城乡的自助服 务网络。 ——社保业务档案标准化建设。建设参保对象档案管理信息 系统,实现纸质文书和业务档案的电子影像化管理,提高全市社 保业务档案管理水平。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系统升级改造。健全覆盖全 市、联通城乡的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信息网络。积极推进公共就业、 27 社会保险、劳动关系维权等信息系统建设。结合人社信息系统建 设规划,对信息系统进行升级改造。推行统一的社会保障卡,实 现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等社会保险“一卡通”,并与 就业服务、劳动关系、社会救助等信息共享。 六、基本社会服务 建立完善基本社会服务制度,为城乡居民尤其是困难群体的 基本生活提供物质帮助,保障老年人、残疾人、孤儿等特殊群体 有尊严地生活和平等参与社会发展。 (一)重点任务。 着力健全以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核心,以农村五保供 养、自然灾害救助、医疗救助、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制度为主要内 容,以临时救助制度为补充的社会救助体系。以扶老、助残、救 孤、济困为重点,逐步拓展社会福利的保障范围,推动社会福利 由补缺型向适度普惠型转变,逐步提高社会福利水平。充分发挥 慈善救助在改善困难群体生存状况、缩小贫富差距、缓解社会矛 盾、促进社会和谐方面的重要作用,做大做强慈善事业,增强慈 善救助能力。 ——社会救助。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健全低保标准 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动态调整机制,实现动态管理下的 28 应保尽保。规范分类施保措施,提高老年人、残疾人、未成年人 和重病患者的保障水平。将专项救助逐步延伸至低保边缘家庭, 重点解决其医疗、教育、住房等方面的困难。加大医疗救助力度, 做好与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衔接,逐步实行诊疗费用即时救助, 取消医疗救助起付线。完善农村五保供养制度,着力提高供养水 平。对因突发事件造成临时生活困难的群众给予及时救助。 ——孤残儿童社会福利。完善孤儿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合理 确定孤儿养育标准,建立自然增长机制。落实孤儿教育、医疗、 就业、住房等保障政策。拓展孤儿安置渠道,鼓励家庭养育,实行 集中养育、家庭寄养、社会助养等多元化的孤儿养育方式。建立 其他困境儿童生活救助制度。加强儿童福利设施建设,改善供养 康复设施条件。 ——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坚持政府主导、政策扶持、多方参 与、统筹规划,加快推进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 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满足基本养老服务需求。加强老年 福利服务制度建设,进一步完善城镇“三无”、农村五保老人供 养制度,实行分散供养和集中供养相结合,适度提高供养标准。 加强以老年养护院、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和农村幸福院为重 点的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增强公益性养老服务机构服务能力。建 立便捷高效的居家养老服务信息平台系统。加强社会养老服务标 准化建设和行业监督管理,鼓励通过公建民营、民办公助等方式 29 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养老服务机构建设和管理运行。逐步完善政府 供养制度,推行政府购买养老服务,健全养老服务设施,进一步 提升养老服务队伍专业化水平,提高高龄津(补)贴标准,扩大 补贴范围。 ——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完善并落实残疾学生助学政策, 保障残疾学生和残疾人家庭子女免费接受义务教育。加大残疾人 就业促进和保护力度,落实残疾人就业和创业优惠政策,为城乡 残疾人按规定开展多层次的免费职业教育培训和实用技术培训。 将住房困难的城乡低收入残疾人家庭优先纳入基本住房保障范 围。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对残疾人免费或优惠开放并提供便利服 务。加快无障碍建设和改造,推进公共设施设备和信息交流无障 碍。着力构建全市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城乡残疾人基本 生活和发展得到制度性保障。落实和完善贫困残疾人参加社会保 险政府补贴政策,提高残疾人参保率和待遇水平。逐步将符合规 定的残疾人医疗康复项目纳入城乡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逐步 增加工伤保险医疗职业康复项目。 (二)基本标准。 2014—2015 年基本社会服务基本标准 服务项目 服务对象 保障标准 社会救助 30 支出责任 覆盖水平 服务项目 最低生活保障 服务对象 保障标准 保障标准按照能维 持当地居民基本生 家 庭 人 均 收 入 活所必需的吃饭、 低 于 当 地 最 低 穿衣、用水用电等 生 活 保 障 标 准 所需费用,健全低 的城乡居民 保标准与经济社会 发展水平相适应的 动态调整机制 覆盖水平 市、县级政 府负责,省 目标人群覆 财 政 给 予 盖率100% 补助 农村五保供养 农村无劳动能 力、无生活来源 又无法定赡养、 抚养、扶养义务 人,或者其法定 赡养、抚养、扶 养义务人无赡 养、抚养、扶养 能力的老人、残 疾或者未满 16 周岁的村民 自然灾害救助 市、县级政 因自然灾害致 灾后 12 小时内基本 府负责,中 目标人群覆 使基本生活困 生活得到初步救助 央和省财政 盖率 100% 难的人员 给予补助 医疗救助 农村五保供养 对象、城乡最低 生活保障对象、 城镇“三无”人 员、孤残儿童、 因病造成特别 困难,经县级民 政部门批准的 其他人员 流浪未成年人救 流浪未成年人 助保护 不低于当地村民的 平均生活水平,并 根据当地村民平均 生活水平的提高适 时调整 取消医疗救助起付 线,将政策范围内 住院自负费用救助 比例由不低于 50% 逐步提高到不低于 70% 目标人群覆 市、县级政 盖率 100%, 府负责,省 其中农村五 财政给予适 保集中供养 当补助 率达到 70% 市、县级政 府负责,省 目标人群覆 财 政 给 予 盖率 100% 补助 免费享有生活照 料、教育和职业培 训、医疗救治、行 县 级 以 上 为矫治、心理辅导、 政府负责 权益保护、返乡及 安置等服务 社会福利 31 支出责任 目标人群覆 盖率 100%, 城区均设有 标准的救助 机构 服务项目 服务对象 保障标准 支出责任 覆盖水平 市、县级政 失去父母、查找 按不低于当地平均 府负责,中 不 到 生 父 母 的 生活水平的原则确 央 和 省 财 目标人群覆 孤儿养育保障 未满 18 岁的未 定,机构养育标准 政 按 照 一 盖率 100% 成年人 高于散居养育标准 定 标 准 给 予补助 城镇散养“三无”老 年人按照不低于当 城 镇 无 劳 动 能 地城市居民最低生 力、无生活来 活 保 障 标 准 的 源、无法定赡养 150% 实 施 分 类 施 城镇“三无”老年 人和抚养人,或 保 。 其 他 城 镇 “ 三 市、县级政 目标人群覆 人生活保障 者 其 赡 养 人 或 无 ” 老 年 人 由 福 利 府负责 盖率 100% 扶 养 人 确 无 赡 机构集中供养,供 养、扶养能力的 养标准按不低于当 老年人 地居民的平均生活 水平确定并适时调 整 到 2014 年将本市户 80 周岁以上老 籍 80 周岁以上老年 市、县级政 目标人群覆 高龄老年人补贴 人纳入高龄补贴保 府负责 年人 盖率 100% 障范围。 残疾人社会保障 参加居民基本医疗保 中央、省、 社会保险保费 重 度 和 贫 困 残 险、居民基本养老保 目标人群覆 市、县级财 险按规定享受政府社 补贴 疾人 盖率 100% 政共同负担 会保险费补贴 运动疗法、偏瘫肢 体综合训练、脑瘫 肢体综合训练、截 瘫肢体综合训练、 作业疗法、认知知 觉功能障碍训练、 基本医疗 基本医疗保障康 言语训练、吞咽功 目标人群覆 参保残疾人 保险基金 复项目 能障碍训练、日常 盖率 100% 支出 生活能力评定和白 内障复明手术、精 神病治疗、畸残矫 治手术等康复项目 纳入基本医疗保险 范围 参加居民基本养老 保险的重度残疾人 居 民 养 老 目标人群覆 养老金发放 重度残疾人 提出申请,经审核后 保障基金 盖率 100% 可以提前 5 年发放 养老金 32 服务项目 服务对象 保障标准 按规定对重度残疾、 一户多残、老残一体 社会救助 特殊困难家庭 等特殊困难家庭实施 临时救助。 对纳入最低生活保 障范围的重度残疾 生活补贴 低保重度残疾人 人每人每月再给予 不低于 50 元的生活 补贴 对就业年龄段生活 就 业 年 龄 段 生 不能自理的智力、 活 不 能 自 理 的 精神和重度肢体残 护理补贴 智力、精神和重 疾人给予每人每月 度肢体残疾人 不低于 60 元的护理 补贴 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 对接受手术、适配 残疾儿童抢救性 0—9 岁残疾儿童 辅助器具和康复训 康复 练等服务提供资助 对家庭经济困难的 学前教育免费 适龄残疾儿童 残疾儿童补助伙食 费 支出责任 市、县级政 目标人群覆 府负责 盖率 100% 省、市、县 目标人群覆 级财政共同 盖率 100% 负担 省、市、县 目标人群覆 级财政共同 盖率 100% 负担 中央、省、 目标人群覆 市、县级财 盖率 100% 政共同负担 市、县级财 目标人群覆 政分级负担 盖率 100% 中央、省、 免杂费、免住宿费、 市、县级财 免教科书费 政共同负担 对家庭经济困难残 市、县级财 疾学生发放生活费 适龄残疾儿童、 政分级负担 义务教育免费 和交通费补贴 少年 对不能到学校就读 的适龄残疾儿童、少 市、县级政 年,采取送教上门、社 府负责 区教育的形式实施 义务教育 按一定比例免除学 费,家庭经济困难的 高中阶段教育免 市、县级财 适龄残疾学生 寄宿生享受生活费 费 政分级负担 用和特殊学习用 品、教育训练补助 33 覆盖水平 目标人群覆 盖率 100% 目标人群覆 盖率 100% 服务项目 服务对象 保障标准 支出责任 覆盖水平 按规定为残疾人免 费提供就业技能、 岗位技能提升、创 业和农村实用技术 实现城镇残 等培训,免费在公共 疾人新增就 就业服务机构和残 就业年龄段有劳 疾人就业服务机构 业 1330 名, 残疾人职业培训 省、市、县 为 2220 名 动能力和就业愿 享 有 职 业 心 理 咨 和就业服务 级财政负责 农村贫困残 望的残疾人 询、职业介绍、职 业指导、就业和失 疾人提供实 用技术培训 业登记、职业适应 评估、就业信息发 布等服务;对就业困 难残疾人提供就业 援助 各级公共图 实行收费的公园、 书馆设立盲 展览馆、文化馆、 人阅览室, 体育场馆等公共场 配置盲文图 所,对残疾人提供方 书及有关阅 便和照顾,对残疾人 中央、省、 读设备;省 残疾人文化服务 残疾人 免费或优惠开放;能 市、县级政 市两级电视 够收看到有字幕和 府负责 台普遍开办 手语的电视节目,在 手语节目; 公共图书馆得到盲 影视剧和电 文和有声读物等阅 视节目加配 读服务 字幕 建立 4 个残 疾人体育健 中央、省、 身 示 范 点 , 残疾人体育健身 免费享有体育健身 残疾人 市、县级财 经常参加体 服务 指导服务 政共同负担 育健身的残 疾人比率达 到 20%以上 为贫困重度残疾人 市、县级财 目标人群覆 辅助器具服务 贫困重度残疾人 适配基本型辅助器 政共同负担 盖率 100% 具提供补助 为有需求的残疾人 市、县级财 目标人群覆 家庭无障碍服务 有需求的残疾人 家庭无障碍改造提 政共同负担 盖率 100% 供补助 (三)保障工程。 ——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工程。2014—2015 年,市级新建 1 处政府主办、以收养失智老年人为主的养护设施,每个区市至少 34 建有 1 处建筑面积不低于 25000 平方米的社会福利中心和 1 处建 筑面积不低于 1000 平方米、以收养失能半失能老年人为主的老 年养护设施,每个街道建设 1 所具有老年人托养功能的综合性养 老服务设施,依托镇敬老院建立覆盖所有镇的区域性养老服务设 施。到“十二五”末,实现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 35 张以 上,养护型和医护型床位占到各类养老床位总量的 30%以上,日 间照料服务覆盖全部城市社区和半数以上农村社区,养老服务信 息平台覆盖城乡社区,基本实现养老护理员全员持证上岗。 ——孤残儿童保障工程。推进儿童福利机构建设,配备必要 的专业救治和康复设施。拓展流浪未成年人保护设施功能,发挥 庇护救助作用。继续开展社区脑瘫儿童集中康复和先天性心脏病 儿童免费治疗。 ——残疾人康复和托养设施建设工程。按照市级不少于 100 张床位、建筑面积不少于 8000 平方米,县级不少于 50 张床位、 建筑面积不少于 3000 平方米的要求,市级、县级分别至少建成 1 处骨干型、标准化的残疾人专业康复机构。按照床位不少于 50 张、建筑面积不少于 2000 平方米的标准,市级、县级分别至少 建成 1 处骨干型、标准化的残疾人专业托养机构。每个新建城市 社区要建设 1 处残疾人托养所。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 要设立康复室。各类残疾人康复和托养机构,应配备相应的设备 和专业人员,全面开展康复医疗、功能训练、托养管护、日间照 35 料等服务。 ——特殊教育学校规范化建设工程。对全市 4 所特殊教育学 校进行改扩建,进一步改善提升办学条件;配置必要的教学、生 活和康复训练设施,开展“康教结合”实验,探索教育与康复相 结合的特殊教育模式;鼓励和扶持特殊教育学校开展多种形式的 残疾人职业培训;推动全市特殊教育学校规范化水平稳步提升。 七、基本医疗卫生 建立完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增强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 能力,提升药品安全水平,为城乡居民提供安全、有效、方便、 价廉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切实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 (一)重点任务。 坚持政府主导原则,按照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 要求,加快建立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医疗保障和药品供应保障 体系,强化基础能力建设,提高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可 及性和质量水平。 ——公共卫生服务。全面实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逐步提高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保障流动人口享有国 家规定的传染病防治、儿童计划免疫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实施 国民健康行动计划,推动建立“健康山东行动”工作长效机制, 36 将健康教育纳入国民教育内容,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实施国家 免疫规划、艾滋病、结核病等重大传染病防治、农村妇女住院分 娩补助和适龄妇女乳腺癌宫颈癌检查等重大公共卫生项目,并根 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疾病防治工作需要,逐步增加重大公共卫 生服务项目。扩大农村适龄妇女乳腺癌宫颈癌免费检查覆盖率, 力争到“十二五”末,目标人群覆盖率达到 30%以上;完善以三 级防治措施为主要内容的出生缺陷防治体系,实施免费新生儿疾 病筛查、婚前医学检查和产前血清学筛查,提高新生儿疾病筛查 率和婚前医学检查率。完善重大疾病防控、计划生育、妇幼保健 等专业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加强卫生监督、农村急救等能力建设。 提高对严重威胁人民健康的传染病、慢性病、地方病、职业病和 出生缺陷等疾病的监测、预防、控制能力。加强突发公共事件紧 急医学救援能力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应急处置能力建 设。建立饮用水卫生监督监测体系。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 积极发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开展老年人中医体质辨识和儿童中 医调养服务。建立健康咨询服务平台,为群众提供医疗卫生机构 信息、疾病防治等咨询服务。 ——医疗服务。根据《山东省卫生资源配置标准(2013—2015 年)》,完善区域卫生规划。按照“大病不出县” 、 “小病不出社区” 的要求,加快健全以县级医院为龙头、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为基 础的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通过开展县级医院标准化建 37 设、县域能力提升工程、重点专科建设等,切实提升县级医院专 科发展能力、技术创新能力、科学管理能力、优质服务能力、专 业队伍素质,明显提升县级医院的综合服务能力和县域内医疗服 务体系的整体水平,力争使县域内就诊率提高到 90%左右,基本 实现大病不出县;健全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社区卫生服务机 构、医院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分工协作的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形成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大医院功能区分合理、协作配合、双向 转诊的服务机制。深化城乡医院对口支援。调整城市三级医院与 县级医院的对口支援关系,明确对口支援工作任务,落实完善城 市医疗对口支援农村、城市医生到农村服务等制度和政策,建立 城乡之间、医院之间长期稳定的对口支援和合作制度,推行镇村 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加快建立分级诊疗、双向转诊和全科医生 首诊制度。巩固和完善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 构综合改革,建立多渠道补偿机制,完善人事管理和收入分配制 度、考核和激励机制。积极推动公立医院改革,完善医院管理体 制、补偿机制、人事管理、收入分配、药品供应、价格机制和医 疗机构分类管理制度。加强医疗服务监管,鼓励社会资本举办医 疗机构,推动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调整和新增医疗卫生资源时, 在符合准入标准的条件下,优先考虑社会资本,发展一批有规模、 有质量、有品牌的非公立医疗机构,加快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和 有序竞争机制,到 2015 年,全市非公立医疗机构床位数和服务 38 量占总量的 20%左右。稳步推进医师多点执业试点,允许民办医 疗机构纳入医保定点范围。加强中医医疗服务机构能力建设,健 全中医药医疗预防保健体系,统筹利用中西医卫生资源,提高综 合医院和专科医院中西医结合的服务能力。 ——药品供应。建立和完善以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为基础的药 品供应保障体系。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集中采购、统一配送、 全部配备使用和零差率销售基本药物;有序推进村卫生室实施基 本药物制度,逐步将未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的村卫生室全部纳入实 施范围,其他非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可采取购买服务方式, 将其纳入实施范围,同步落实对乡村医生的各项补助和支持政策; 将符合区域卫生规划,且已承担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职能的 公立医院、国有企业等单位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纳入基 本药物制度实施范围,同步落实政府购买服务等相关支持政策。 继续推进二级以上医疗机构优先配备使用基本药物工作,县级公 立医院改革试点医院基本药物和常用药品销售额占全部药品总 销售额的比例不低于 80%;非试点医院不低于 70%,实现每个 乡镇(社区)都有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 不断提高基本药物配备使用比例。鼓励提供与使用中医药。完善 基本药物报销办法,逐步提高实际报销水平。 (二)基本标准。 2014—2015 年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基本标准 服务项目 服务对象 保障标准 39 支出责任 覆盖水平 服务项目 服务对象 居民健康 档案 城乡居民 健康教育 城乡居民 预防接种 0—6 岁儿 童和其他 重点人群 传染病防治 法定传染 病病人、 疑 似 病 人、密切 接触者及 相关人群 儿童保健 0—6 岁儿 童 孕产妇保健 孕产妇 老年人保健 65 岁及以 上老年人 慢性病管理 高血压、 糖尿病等 慢性病高 危人群 重性精神疾 重 性 精 神 病管理 疾病患者 卫生监督 协管 城乡居民 保障标准 支出责任 覆盖水平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为辖区常住人口免 市、县级政府负 规范化电子建 费建立统一、规范的 责,中央和省财 档率达到 75% 居民电子健康档案 政适当补助 以上 城乡居民具备 免费享有健康教育 市、县级政府负 健康素养的人 宣传信息和健康教 责,中央和省财 数达到总人数 育咨询服务等 政适当补助 的 12%以上 以街道(镇)为 免费接种国家免疫 市、县级政府负 单位适龄儿童 规划疫苗,在重点 责,中央和省财 免疫规划疫苗 地区,对重点人群 接种率达到 政适当补助 进行针对性接种 95%以上 就诊的传染病病例 传染病报告率 和疑似病例及时得 和报告及时率 市、县级政府负 到发现登记、报告、 达到 100%;突 责,中央和省财 处理,免费享有传 发公共卫生事 政适当补助 染病防治知识宣传 件相关信息报 和咨询服务 告率达到 100% 免费建立保健手 册,享有新生儿访 市、县级政府负 儿童系统管理 视、儿童保健系统 责,中央和省财 管理、体格检查、 率达到 90% 政适当补助 生长发育监测及评 价和健康指导 免费建立保健手册, 市、县级政府负 孕产妇系统管 享有孕期保健、产后 责,中央和省财 理率达到 90% 访视及健康指导 政适当补助 免费享有登记管 理,健康危险因素 调查、一般体格检 市、县级政府负 老年居民健康 查、中医体质辨识, 责,中央和省财 管 理 率 达 到 65% 疾病预防、自我保 政适当补助 健及伤害预防、自 救等健康指导 高血压和糖尿 免 费 享 有 登 记 管 市、县级政府负 病患者规范化 理、健康指导、定 责,中央和省财 管理率达到 期随访和体格检查 政适当补助 50% 市、县级政府负 重性精神疾病 免费享有登记管理、 责,中央和省财 患者管理率达 随访和康复指导 政适当补助 到 75% 免费享有学校卫 市、县级政府负 目标人群覆盖 生、职业卫生咨询、 责,中央和省财 率达到 90%以 饮用水卫生安全巡 政适当补助 上 查等服务与指导 40 服务项目 服务对象 保障标准 支出责任 新增公共卫生服务 父母一方具有威海 市、县级政府 新生儿疾病 市 户籍的新生儿可 新生儿 负责,中央和省 免费获得规定的“四 筛查 财政适当补助 病”初筛 为在我市登记结婚 婚前医学 登记结婚的 市、县级政府 的男女双方提供免 检查 男女双方 负责 费婚前医学检查 为夫妻一方具有威 海市户籍的孕产妇 市、县级政府 产前筛查 孕产妇 免费提供产前血清 负责 学初筛 35-64 岁威海市户 市、县级政府 农村妇女 籍农村妇女免费享 负 责 , 中 央 和 “两癌”检 农村妇女 有宫颈癌和乳腺癌 省财政补助项 查 检查 目县 药品供应 享有零差率销售的 基本药物,并全部纳 市、县级政府负 基本药物 城乡居民 入基本医疗保障药 责,中央和省财 制度 物报销目录,逐步提 政适当补助 高实际报销水平 覆盖水平 目标人群覆盖 率达到 100% 目标人群覆盖 率达到 100% 目标人群覆盖 率达到 90% 目标人群覆盖 率达到 65%左 右 覆盖所有政府 办基层医疗卫 生机构和符合 规划要求的村 卫生室 (三)保障工程。 实施一批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保障工程,改善基础设施条件, 健全服务网络,同步完善医疗卫生机构管理运行机制,为基本医 疗卫生服务供给提供有力支撑。 ——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工程。重点改善疾病控制、妇幼 保健、卫生监督、精神卫生、农村应急救治等专业卫生服务机构 基础设施条件,建立健全市、区市疾控和卫生监督机构,推动基 层妇幼保健门诊规范化创建,完善农村急救网络,提高公共卫生 服务和应急救治处置能力。 ——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工程。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 建设。用两年时间,完成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规范化建 41 设,改造 350 处标准化村卫生室,改善基层医疗基础设施条件。 提高 12 家县级医院(含中医医院)服务能力,使每个县(市、 区)都至少有 1 所综合医院、1 所妇保院达到二级甲等标准,县 级中医院全部达到二级甲等以上标准。在六大重点区域的开发建 设过程中,医疗机构的设置、建设需与其他公共设施同步考虑、 同步规划、同步推进。 ——提升医疗服务水平。组织开展医院评审评价,促进公立 医院标准化建设。规范临床检查、诊断、治疗、使用药物和植入 类医疗器械行为,优先使用基本药物和适宜技术;依托具有较高 诊疗技术水平和质量管理水平的公立医院,完善市级医疗质量安 全控制评价体系,建立健全市级各专业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建立 医疗质量监测信息化系统和常态监测机制,落实医疗质量安全事 件报告和层级问责制度,持续改进医疗服务质量,有效防范医疗 差错和事故。推行临床路径管理和单病种质量控制,二、三级医 院临床路径病种数每年增长 5 个和 10 个以上,到 2015 年,二、 三级医院临床路径病种数要达到 15 个和 30 个以上;推进抗菌药 物管理专项整治工作,建立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监测报告制度和处 方点评制度,建立医院和医务人员抗菌药物使用量、使用强度排 名公示和告诫谈话制度,启动临床药师制试点,提高合理用药水 平;制定出台大型医疗设备使用适应症相关标准,建立大型设备 临床应用质量控制管理制度和检查标准值社会公示制度,促进合 42 理检查。推动便民惠民服务常态化和制度化,强化医务人员从业 规范和医德医风教育,完善预约诊疗、先诊疗后结算、优质护理 和门急诊病历“一本通”、临床检验“一单通”和医学影像“一 片通”等服务措施,不断改善服务方式和群众就医感受。加强公 立医院重点专科建设,到 2015 年,力争建设省级重点专科 10 个、 市级重点专科 40 个,全面提升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 ——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加强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 医疗卫生队伍建设,以三级综合医院和有条件的二级医院为临床 培养基地,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专业公共卫生服务机构为实践 基地,建设全科医生培养实训网络,通过规范化培养、转岗培训、 执业医师招聘和设置特岗等方式加强全科医生队伍建设,每年为 全市每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每个镇卫生院培养 1 名全科医生。 到 2015 年,力争每万名城市居民拥有 2 名以上全科医生,每个 乡镇卫生院有 2—3 名全科医生。严格乡村医生准入和执业注册 管理,完善并落实乡村医生补偿政策,优化乡村医生队伍结构。 加强对乡村医生的培训,采取临床进修、集中培训、城乡对口支 援等多种方式,选派乡村医生到县级医疗卫生机构或医学院校接 受培训。鼓励支持乡村医生参加学历教育,加快为省规划村卫生 室培养全科医生,鼓励医学院校毕业生和有执业资格的城市卫生 技术人员到省规划村卫生室从业。探索和创新镇村卫生管理模 式,探索镇卫生院工作人员到村卫生室工作机制,提升村级卫生 43 服务水平。 ——医药卫生信息化建设工程。建设市县两级卫生信息平 台,搭建市、县(区) 、镇(街道) 、村(社区)四级卫生专用网 络,推行“居民健康卡”,完成公共卫生信息体系、医疗服务管 理体系、医疗保障体系和药品、器械供应保障体系等医改任务的 信息支持格局建设。基层医疗卫生信息系统基本覆盖乡镇卫生 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有条件的村卫生室。建设三级医院与县 级医院远程医疗系统,加强公立医院信息化建设。 八、人口和计划生育 (一)重点任务。 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以计划生育服务、免费孕前优生健 康检查和计划生育利益导向为重点,完善基本服务和奖励政策体 系,保障城乡育龄人群身心健康,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计划生育服务。增强基层服务机构服务能力,依法拓展 服务范围,加大流动服务、上门服务工作力度。加强城市社区和 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完善流动人口现居住地计划生育均等化服务 保障机制。进一步落实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基本项目免费制度,完 善避孕药具发放等服务管理办法。推进出生缺陷一级预防工作, 认真落实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制度,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农 44 村人口实现全覆盖。加大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综合治理力度,制 定实施有利于女孩成长和妇女发展的社会经济政策。探索建立计 划生育公益金制度。加快计划生育信息化建设。积极开展计划生 育科普知识宣传。 ——计划生育奖励扶助。全面落实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 励扶助、城乡计划生育特别扶助和城镇部分独生子女父母养老补 助等制度,逐步扩大对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的覆盖面。完善独 生子女父母养老补助制度,探索将企业独生子女父母退休加发一 次性养老补助和城镇失业(无业)独生子女父母达到退休年龄后 的养老补助政策纳入公共财政统筹,促进城乡一体,体现政策实 施公平。 (二)基本标准。 2014—2015 年计划生育基本服务标准 服务项目 服务对象 技术指导 育龄人群 咨询 保障标准 计划生育服务 免费获取避孕药具、免 费享有查环查孕经常 性服务、术后随访服务 及计划生育、优生优 育、生殖健康科普教育 和咨询服务 45 支出责任 覆盖水平 免费避孕药具 支出由中央财 政全额负担, 其他服务由县 级政府负责, 市级财政适当 补助 本地常住人 口目标人群 覆 盖 率 100% , 流 动 人口目标人 群覆盖率达 到 85%以上 服务项目 服务对象 临床医疗 育龄夫妇 服务 再生育技 符 合 条 件 的 术服务 育龄夫妇 婚、孕前 符 合 生 育 政 优生免费 策、计划怀孕 检查 的夫妇 宣传服务 城乡居民 实行计划生 独生子女 育、子女未满 父母奖励 14 周岁的夫 妇 农村部分 计划生育 家庭奖励 扶助 城镇部分 独生子女 父母养老 补助 年满 60 周岁、 只生育一个 子女或两个 女孩的农村 计划生育夫 妇 年满 60 周岁、 城镇无业或 灵活就业独 生子女父母 保障标准 支出责任 覆盖水平 免费享有避孕和节育 避孕节育免 的医学检查、计划生育 县级政府负责, 费服务目标 手术、计划生育手术并 市级财政适当 人群覆盖率 发症和计划生育药具 补助 100% 不良反应的诊断、治疗 市、县级政府 免费享有再生育相关 负责,中央、 目 标 人 群 覆 的医学检查、输卵(精) 省财政适当补 盖率 100% 管复通手术 助 免费享受 21 项孕前优 中央、省、市、 目 标 人 群 覆 生健康检查项目,每对 县级财政按比 盖 率 80% 以 夫 妇 补 助 不 低 于 350 例共同负担 上 元 免费获取计划生育、优 省、市、县级 家 庭 覆 盖 率 生优育、生殖健康等宣 政府负责 达 90%以上 传品 计划生育奖励扶助 企事业单位职 工由单位负担; 农村居民、城镇 目 标 人 群 覆 奖励费标准:每对夫妇 失业(无业)人 盖 率 95% 以 每年不低于 120 元 员由区市政府 上 负责,市级财政 补贴 中央、省、市、 扶助金标准:每人每年 目标人群覆 县级财政按比 不低于 960 元 盖率 100% 例共同负担 市、县级财政 扶助金标准:每人每年 目标人群覆 按比例共同负 不低于 960 元 盖率 100% 担 46 服务项目 服务对象 独生子女死亡 或伤残的计划 生育夫妇 计划生育 家庭特别 扶助 计划生育手 术并发症三 级以上人员 享受城乡最低 计划生育 生活保障的三 困难家庭 类计划生育夫 救助 妇 保障标准 女方年满 49 周岁的计 划生育特殊家庭夫妻: 每人每月 400 元扶助 金;参加居民基本养老 保险的,由政府按照居 民基本养老保险第一 档次标准为其代缴养 老保险费;参加居民基 本医疗保险的,由政府 按照居民基本医疗保 险第一档次标准为其 代缴医疗保险费。女方 年满 40 周岁且符合再 生育政策规定的计划 生育特殊家庭,经二级 甲等以上医疗保健机 构诊断,确需实施辅助 生殖技术的,给予一次 性补助,实施人工授精 技术的补助 5000 元, 实施试管婴儿技术的 补助 20000 元 扶助金标准:一级,城 市 居 民 每 人 每 月 500 元,农村居民每人每月 400 元;二级,城市居 民每人每月 260 元,农 村 居 民 每 人 每 月 200 元;三级,每人每月 100 元 救助金标准:独生子女 家庭、独生子女死亡现 无子女家庭、双女家 庭,每人每年分别为市 政府公布的城乡低保 基数的 15%、35%、15% 支出责任 覆盖水平 各级财政按比 目 标 人 群 覆 例共同负担 盖率 100% 中央、省、市、 目 标 人 群 覆 县级财政按比 盖 率 90% 以 例共同负担 上 县级政府负 目标人群覆 责,市级财政 盖率 100% 补贴 (三)保障工程。 ——计划生育服务体系建设工程。改造部分区市、镇中心计 47 划生育服务站的基础设施,更新、增配必要的计划生育流动服务 车和相关设备,提高信息化水平,使每个区市、中心镇都有一个 符合国家标准的计划生育服务机构。积极推进基层计生服务机构 与医疗卫生服务机构资源整合。加强计生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建 设。 九、基本住房保障 建立完善基本住房保障制度,努力维护公民居住权利,逐步 满足城乡居民基本住房需求,实现住有所居。 (一)重点任务。 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增加保障性住房供应,全面 解决城镇居民基本住房问题和农村困难群众住房安全问题,建立 健全基本住房保障制度。 ——公共租赁住房。大力发展公共租赁住房,逐步使其成为 保障性住房的主体,并逐步实现与廉租住房统筹建设、并轨运行。 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加大政府投入力度,鼓励 社会组织或房地产企业开发、建设和运营公共租赁住房。支持用 工集中的开发区、产业园区和住房困难职工较多、有闲置土地的 大中型企业及单位,利用符合城市规划的自有土地投资建设公共 租赁住房,面向园区内或企业就业人员出租。公共租赁住房租金 48 标准应适当低于同地段同档次市场价租金。针对不同保障对象建 立市场价租金下的分类租金补贴制度。 ——廉租住房。完善廉租住房保障方式,实行实物配租和租 赁补贴相结合。强化政府责任,多渠道、多方式筹集廉租住房房 源,提高廉租住房实物配租率。放宽准入条件,扩大廉租住房覆 盖面,将市域内农村进城落户居民纳入住房保障范围。完善租赁 补贴制度,动态调整补贴水平,增强低收入家庭在市场上承租住 房的能力。 ——棚户区改造。坚持科学规划、政府主导、政策扶持、市 场运作、群众参与的原则,全面推进棚户区改造。坚持先建安置 房,后建商品房,精心制定改造方案,积极推进棚户区改造。优 先改造规模大、条件差、安全隐患严重、群众要求迫切的集中片 区;稳步推进非成片棚户区、零星危旧房改造;逐步开展基础设 施简陋、建筑密度大、集中连片的城镇旧住宅区综合整治。 ——农村危房改造。继续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工作,合理确定 补助对象和标准,优先帮助住房最危险、经济最贫困农户解决最 基本的安全住房,重点补助居住在危房中的农村分散供养的五保 户、低保户、贫困残疾人家庭和其他贫困户。加强资金筹措监管, 落实建设基本要求,强化质量安全管理,完善档案管理和产权登 记,推动农村基本住房安全保障制度建设。 ——保障性住房管理。完善保障性住房建设、分配、运营、 49 管理制度,做好政策衔接,推动住房保障工作制度化、规范化长 效运行。创新建设模式,坚持分散配建和集中建设相结合。优化 规划选址,集中建设的保障性住房项目尽可能安排在交通便利、 基础设施齐全、公用事业完备的区域,并同步做好小区内外配套 设施建设。强化质量安全监管,落实质量安全责任,加强竣工验 收管理。鼓励依法建立保障性住房投资机构,组建保障性住房投 融资平台,支持平台公司发行企业债券。完善保障性住房申请、 审批、公示、复核、使用、退出等环节的制度设计,明确准入条 件,严格审核把关,规范配租(售)行为,细化租费标准,全过 程、全方位接受社会监督。加快住房保障工作信息化进程,推进 部门信息联动和数据共享,健全住房保障、民政、公安、金融机 构等多部门及街道、社区协作配合的家庭住房和经济状况审核机 制,对保障对象和保障范围实行动态管理。建立健全保障性住房 管理服务机构,提升管理人员素质,加强规范化管理。深化住房 分配货币化改革,完善配套政策,推进住房的市场化和社会化。 (二)基本标准。 2014—2015 年基本住房保障服务基本标准 服务项目 服务对象 保障标准 50 支出责任 覆盖水平 服务项目 服务对象 廉租住房 城镇低收入 住房困难家 庭和市域内 农村进城落 户居民 城镇中等偏 下收入住房 困难家庭、 公 共 租 赁 新就业无房 住房 职工、城镇 稳定就业的 外来务工人 员 保障标准 享有实物配租的,套型 建筑面积 50 平方米以 内,租金标准由市、区 市政府确定;享有租赁 补贴的,租赁补贴标准 由各区市政府根据当地 经济发展水平、市场平 均租金、家庭经济承受 能力等因素确定,低保 家庭不低于 400 元/月, 低收入家庭不低于 300 元/月 单套建筑面积以 60 平 方米以内,以 40 平方米 左右的小户型为主,租 金水平由市、区市政府 根据市场租金水平和供 应对象的支付能力等因 素确定 实物安置和货币补偿相 棚 户 区 改 符合条件的 结合,具体标准由各区 造 棚户区居民 市政府确定(有国家标 准的,执行国家标准) 居住在危房 中的农村分 散供养五保 农村危房 户、低保户、 改造 贫困残疾人 家庭和其他 贫困户 每户建筑面积一般控制 在 40—60 平方米,户均 中央补助按当年中央下 达补助标准确定,地方 补助标准自行确定 支出责任 覆盖水平 市、县级政府 负责,省级政 府给予资金支 持,中央给予 资金补助 新增发放 租赁补贴 不 低 于 180 户,保 证做到应 保尽保 市、县级政府 负责,引导社 会资金投入, 省级政府给予 资金支持,中 央给予资金补 助 增加公共 租赁住房 不 低 于 3000 套 , 优先解决 新就业大 学生居住 困难问题 政府给予适当 补助,企业安 排一定的资 金,住户承担 一部分住房改 善费用 省级政府负总 责,中央财政 安排补助资 金,省、市、 县级财政给予 资金支持和个 人自筹相结合 改造棚户 区居民住 房不低于 3 万户 改造农村 危房 6000 户以上 (三)保障政策。 按照国家建立基本住房保障制度的要求,进一步完善土地、 财税、金融等政策体系,建立稳定投入机制,加大财政资金、住 房公积金贷款、银行贷款的支持力度,引导社会力量参与保障性 安居工程建设和运营。 51 ——土地政策。以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所需用地为重点,科 学编制住房用地供应计划,将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用地落实到具 体地块,并及时向社会公布。涉及新增建设用地的,在年度土地 利用计划中优先安排使用。保障性住房、棚户区改造住房和中小 套型普通商品住房用地不得低于住房建设用地供应总量的 70%。 充分盘活利用存量建设用地,依法收回使用权的国有土地、具备 “净地”条件供应的储备土地和农用地转用计划指标,应优先安 排用于保障性住房建设。住房困难职工较多、有闲置土地的大中 型企业及单位,利用自有土地建设公共租赁住房,原为划拨土地 的,暂不改变用地性质;原为出让土地的,不再缴纳用途差价。 ——财税政策。土地出让收益用于公共租赁住房和廉租住房 的比例不低于 10%。住房公积金增值收益在提取贷款风险准备金 和管理费用后,全部用于廉租住房和公共租赁住房建设。对保障 性安居工程建设和运营给予税费优惠。对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 房及棚户区安置住房,一律免收防空地下室易地建设费、城市基 础设施配套费(大配套费部分)等各种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 基金,对涉及的城镇土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契税、印花税、 营业税、房产税等税收按有关规定予以减免。城市规划区内城中 村和建制镇驻地农房建设项目中的村民安置房,按规定减免有关 行政事业性收费;城市规划区外的农房建设项目,不收取任何费 用。 52 ——金融政策。支持保险资金、信托资金、房地产信托投资 基金等投资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和运营。符合规定的地方政府融 资平台公司可发行企业债券或中期票据,专项用于公共租赁住房 等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鼓励商业银行按照风险可控的原则,发 放公共租赁住房等保障性住房中长期贷款。认真落实用地、税费、 金融等相关支持政策,吸引各类投资主体积极参与保障性住房建 设、运营。 ——价格政策。依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保障对象的承受能 力以及建设成本等因素,合理制定、调整保障性住房价格或租金 标准。 十、公共文化体育 建立完善公共文化体育服务制度,保障人民群众看电视、听 广播、读书看报、进行公共文化鉴赏、参加大众文化活动和体育 健身等权益。 (一)重点任务。 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满足城乡居民精神文化 需求的要求,坚持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建立健全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扩大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促进公共 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引入竞争机制,推动公共服务社会化 53 发展。鼓励社会力量、社会资本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培 育文化非营利组织。推进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公益性文化。进一步健全市、区市、街道(镇)、社区 (村)四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完成市图书馆、市艺术馆新馆、 环翠区图书馆建设,并投入使用。论证规划建设威海大剧院。推 进市国际会议中心大剧院市场化管理,为广大市民提供高水平文 艺演出。加强乡镇综合文化站、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等基层文 化阵地建设。推进建立数字图书馆、公共电子阅览室和未成年人 公益性上网场所。促进城乡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资源的共建共享, 公共文化场馆向全社会免费开放,拓展服务空间,创新服务方式 和服务内容。积极开展文化下乡、文化辅导等活动。广泛开展丰 富多彩的广场文化、农村文化、社区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 家庭文化活动,以及面向农民工、残疾人、老年人和少儿等特殊 群体的公益文化服务。完善公益性演出补贴制度。繁荣发展优秀 传统文化,加大文化和自然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逐 步提高面向公众开放、展示的水平。 ——广播影视。加强农村基层广播电视和无线发射台站建 设,继续实施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工程,将观看爱国主义教育影片 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鼓励电影企业深入社区、厂矿等开展 公益放映活动。按照全省统一部署,积极实施应急广播体系工程。 加强地面数字电视建设,积极推进地面电视模拟信号改数字信 54 号,加快数字化进程,提高无线广播电视的节目套数和播出质量。 ——新闻出版。深入开展多种形式的全民阅读活动,逐步扩 大基本免费或低收费阅读服务范围。继续提升农家书屋建设档 次,建立出版物更新补充机制,提高配送出版物质量。 ——群众体育。加强基层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特别是加大农 村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实现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城乡均 等化,到 2015 年,人均拥有体育用地面积达到 1.8 平方米以上。 努力提高体育设施利用率,大力推动公共体育设施向公众开放, 鼓励有条件的学校、企事业单位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健全管理 制度。全面实施《威海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1—2015)》,健 全城乡基层全民健身组织服务体系,扶持社区体育俱乐部、青少 年体育俱乐部、体育健身团队、体育健身站(点)建设,不断壮 大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实现每千人拥有 2 名社会体育指导员, 建立市、县(区)两级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队伍,大力开展全民健 身志愿服务活动。着力推广广播体操、工间操、健身秧歌及其他 科学有效的全民健身方法,广泛开展形式多样、面向大众的全民 健身活动。建立完善市、县(区)两级国民体质监测网络,普及 科学健身知识,指导群众科学健身。落实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坚 持国民体质监测制度。 (二)基本标准。 2014—2015 年公共文化体育服务基本标准 55 服务项目 服务对象 公共文化 城乡居民 场馆开放 保障标准 公益性文化服务 市县两级公共图书馆、群众 艺术馆(文化馆)、博物馆、 美术馆、镇级文化站全部免 费开放 免费享有影视放映、文艺演 出、图片展览、图书借阅、 公益性流 科技宣传等为一体的流动 动文化服 城乡居民 文化服务;每学期中小学生 务 免费观看两部爱国主义教 育影片 广播影视 无偿提供中央第一套广播 节目、中央第一套和第七套 农村广播 农 村 居 民 电视节目以及省第一套广 电视 为主 播电视节目等 4 套以上广播 和电视节目服务,逐步增加 节目套数和提高播放质量 农村电影 农村居民 放映 公共阅读 城乡居民 服务 文化遗产 展示门票 城乡居民 减免 中央、省、 市、县级财 政共同负 担 市、县级政 府负责,省 级财政适 当补助 覆盖水平 除文物建筑及 遗址类博物馆 外,各级文化 文物部门归口 管理的公共文 化场馆全面向 社会开放 基本建立灵活 机动、方便群 众的公益性流 动文化服务网 络,保障公益 性演出场次 基本实现所有 中央、省、 通电行政村和 市、县级政 自然村村村和 户户通广播电 府负责 视 中央、省、 行政村一村一月放映一场 市、县级政 电影,每场财政补贴 200 元 府负责 新闻出版 农村行政村建立农家书屋, 市、县级政 图书不少于1500册,报刊20 府负责,省 —30种,电子音像制品不少 财 政 适 当 于100种(张)并及时更新 补助 文化遗产展示 全市所有非遗保护中心免 费对外开放,未成年人、老 中央、省、 年人、现役军人、残疾人和 市、县级政 低收入人群减免参观文物 府负责 建筑的门票 群众体育 56 支出责任 在全市范围内, 实现行政村全 覆盖 在全市范围 内,实现行政 村农家书屋全 覆盖 目标人群覆盖 率100% 服务项目 服务对象 保障标准 支出责任 覆盖水平 形成市、区市、 镇(街道)、 行政村(社区) 四级公共体育 设施网络,人 均体育用地面 积达到 1.8 平 市、县级政 方米以上。可 府负责 供使用的公共 体育场地(含 学校体育场 地)占全市体 育场地总数的 比例达到 65% 以上 体育场馆 城乡居民 开放 公共体育场馆根据其功能、 特点向公众开放。公园体育 设施常年免费向公众开放, 免费开放的露天体育场不 得改为收费经营。每年的8 月8日全民健身日,公共体 育场所要免费向社会开放。 有条件的公办体育设施(含 学校体育设施)向公众开 放,免费项目或有关收费标 准由地方政府制定;开放时 间与当地公众的工作时间、 学习时间适当错开 全民健身 城乡居民 服务 免费享有接受健身技能指 导、参加健身活动、体质监 测等服务,免费提供公共体 市、县级政 育设施露天场地、公园、绿 府负责 地、公共场所、全民健身活 动器材 经常参加体育 锻炼人数比例 达到 38% (三)保障工程。 实施公共文化体育保障工程,健全服务网络,着力改善基层 文化体育设施条件,有效提升公共文化体育服务能力。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程。继续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 享、数字图书馆、公共电子阅览室、广播电视村村通户户通、地 面数字电视覆盖和直播卫星广播电视公共服务、农村数字电影放 映、农村文化大院、农家书屋等建设提升工程。 ——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工程。支持国家重大文化和自然遗 产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 设施建设,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 ——全民健身示范工程。重点加强县级公共体育场所建设, 57 加快建设一批面向群众、贴近基层的街道(镇)全民健身活动中 心,充分利用绿地、广场、公园等公共场所和适宜的自然区域建 设全民健身活动设施。根据市城乡建设委和园林局关于城市绿道 的规划,对“三环、九线”的规划网络结构中的市域部分配套健 身器材和标识牌。继续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改善农村公共体 育设施条件。 十一、基本公共安全 建立健全公共安全服务体系,扎实推进“平安威海”建设, 努力为城乡居民创建安全有序的社会环境,促进社会和谐。 (一)重点任务。 以生产安全、食品安全、药品安全、社会治安、交通安全、 消防安全、防灾减灾、生态安全、校园安全、反恐防暴为重点, 构建城乡居民安全保障体系,提高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 ——生产安全。健全完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贯彻“党政同 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总体要求,落实党委政府领导责任、 行业管理部门直接管理责任、安监部门综合监督管理责任、生产 经营单位主体责任、员工岗位责任和社会各届参与支持责任。健 全完善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加强系统性风险、隐患的排 查治理和重大危险源监管,提高隐患排查治理专业化水平。健全 58 完善安全生产预防控制体系,实施安全生产网格化监管,抓好安 全生产规划布局,严格安全生产市场准入,加强产业政策引导, 完善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和工作机制。健全完善安全生产基层基础 保障体系,加强安全监管机构和队伍建设,提高安全生产科技装 备水平、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管理水平、员工安全生产岗位责 任意识和能力、全民安全生产素质。健全完善安全生产考核评价 体系,加大安全生产考核力度,严肃生产安全事故调查处理,完 善安全生产激励约束机制。 ——食品安全。改革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机制,强化基层食品 安全管理工作体系。加大食品安全监管力度,深入开展食品安全 治理整顿,严厉打击食品安全违法犯罪行为。建立食品原产地可 追溯制度和质量标识制度,加强食用农产品、食品生产经营监管, 保障食品安全。强化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管理,落实食品生产 经营单位的主体责任。加大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监督抽检力度。 加强检验检测能力和信息化建设,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强化食品 安全科技支撑。加快食品行业诚信体系建设。加强宣传教育,提 高公众食品安全意识。 ——药品安全。加强药品研究、生产、流通监管,完善药品 不良反应监测制度。建立健全基本药物质量评价标准。加强药品 检验检测,实行基本药物全品种覆盖抽验和电子监管。健全药品 安全监测预警与应急体系。 59 ——社会治安。大力开展平安创建活动,加强社会治安综合 治理,全面整合各种社会防控资源,加快完善点线结合、人防物 防技防结合、打防管控结合、网上网下结合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 控体系,防范和惩治违法犯罪活动。扎实开展“社区六进”工作, 推动消防、车管、危管、外管、网管、物管等基本公共安全管理 服务向社区延伸。加强城乡社区警务室建设,提高社区警务信息 化水平,建立健全以警务室民警为主,多部门、多警种联动的“一 警为主、多警联动”运行机制,积极推进群防群治工作。注重创 新,强化对流动人员、特殊人群的服务管理。加强应急指挥信息 平台建设,完善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和突发事件应急管理 机制。逐步建立以民意为导向的社会治安考评机制。 ——交通安全。加强道路安全宣传教育,提高路面行车秩序 的管理和监控能力。遏制重大道路交通事故,保障人民群众出行 安全。全面推进智能交通管理服务系统建设,不断提升城市道路 交通组织、路面管控、应急处置和服务民生的总体水平。建立道 路交通动态监控、滚动摸排、持续整治的长效机制,改善道路通 行条件。依托公安交通管理综合应用平台,建立全市公安交通管 理业务信息查询发布系统。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通讯等 手段,构建全方位的交通诱导发布体系,及时向交通参与者发布 流量信息、路况信息、交通管控、道路施工、气象服务等信息。 积极推进“网上车管所”应用,扩大业务办理范围。 60 ——消防安全。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制,推行消防安全网格化 管理,健全城乡消防安全管理体系。坚持日常检查与集中排查相 结合,开展重点场所或薄弱环节的消防安全治理,及时整改消除 重大火灾隐患。实施国民消防宣传教育培训计划,提高群众消防 安全意识和灭火逃生能力。强化公共消防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管 理,加强消防队伍建设和消防器材装备配备,不断提高灭火和应 急救援能力。大力推进消防信息网络建设和消防通信指挥系统建 设,全面推广应用消防监督管理、灭火救援指挥和社会公众消防 服务等信息系统,努力提高社会防火和灭火救援能力。 ——防灾减灾。健全自然灾害监测预警、评估调查、信息发 布制度,完善市、区市、街道(镇)、社区(村)四级救灾应急 预案体系,强化减灾备灾、应急救灾、灾后生活救助和恢复重建、 社会应急动员等综合处置能力。加强避灾安置场所建设,优化救 灾物资仓储布局,落实建设标准,实施规范化管理。健全地震监 测预报、震灾预防、应急救援体系,全面提升防震减灾基础能力。 ——生态安全。着力改善环境质量,进一步提升人民群众生 活品质。坚持源头预防和全过程管控相结合,注重从工业、生活 和农业全方位挖掘减排潜力,实施“工程减排、结构减排、管理 减排”三大措施,有效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加强海洋环境 污染防治,有效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构建完善区域污染联防联控 机制,促进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提高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水平, 61 建立完善环境风险防范体系。加强环境监测监控、环境执法和应 急体系建设,提升环境安全保障能力。全面推进智慧环保管理系 统建设,提升环境监管能力,提高空气污染、水污染等环境污染 预报预警水平,向公众实时发布环境质量信息,为公众做好环保 服务。 ——校园安全。加强校园安全保卫工作,配齐必要的安全管 理人员,加强物防、技防设施建设和维护。强化校园安全教育, 定期组织应急演练,不断提升师生安全防范意识和能力。深入开 展“平安和谐校园”创建活动,建立健全部门协调共管、社会联 动的学校安全稳定保障机制,加强校园和周边环境治安综合治 理。加强校车动态监管,保障乘坐校车学生的安全。实施透明化 食堂建设工程,全面提高学校食堂管理的规范化、现代化水平, 保障师生餐饮安全。 ——反恐防暴。建立健全反恐维稳指挥体系和情报信息体 系,建立健全重点人、重点物品、重点场所管控体系,建立健全 现场处置体系等,全面提高发现、打击、防范、处置暴力恐怖活 动的能力和水平,严防暴力恐怖势力发展蔓延,坚决把暴力恐怖 活动发现在预谋之中、打掉在行动之前,确保不发生严重暴力恐 怖案事件,确保重点目标、重点部位、重大活动、敏感节点不发 生可能造成严重危害的涉恐安全隐患,确保不发生造成重大影响 的个体极端暴力案件,确保不发生重大涉恐舆情危机。 62 (二)基本标准。 2014—2015 年公共安全服务基本标准 服务项目 生产安全 食品安全 服务对象 保障标准 有效预防和减少一般 生产安全事故,遏制 生产经营单 较大以上生产安全事 位员工 故,全市安全生产形 势稳定 免费享有食品安全信 息服务与指导;建立 包含食品安全各环 节,覆盖全市城乡的 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网 络。食品污染物和有 害因素监测覆盖全 市,监测点从 1 个扩 城乡居民 大到 4 个;监测样本 量从 80 个/年扩大到 5000 个/年。食品监 督抽检覆盖所有食品 生产经营单位;主要 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检 合格率稳定在 96%以 上 覆盖水平 目标人群 各级政府负 覆 盖 率 责 100% 目标人群 各级政府负 覆盖率达 责 到 100% 中央、省、市、 药 品 出 厂 享有符合国家药品标 县级政府负 检验合格 准的药物 责 率 100% 药品安全 城乡居民 社会治安 威 海 市 常 住 全市社会政治稳定、 目标人群 各级政府负 居民、流动人 治安安定,群众安全 覆盖率达 责 口 感满意率不断提升 到 100% 交通安全 降低道路交通事故发 生起数和道路交通事 故死亡人数确保道路 目标人群 各级政府负 覆盖率达 交通畅通安全,运用 责 到 100% 科技提供便捷的交通 安全信息和救助、疏 导、业务办理服务 交通参与者 63 支出责任 服务项目 消防安全 防灾减灾 服务对象 城乡居民 保障标准 支出责任 覆盖水平 免费开展消防安全宣 传教育,公安消防队接 目标人群 警后 5 分钟内出动,提 各 级 政 府 负 覆 盖 率 供免费救火和抢险救 责 100% 援,预防控制重特大火 灾事故的发生 因自然灾害 致 使 基 本 生 灾后 12 小时内基本 活 困 难 的 人 生活得到初步救助 员 生态安全 环境空气、饮用水水 源水质、主要河流水 质、近岸海域水质、 城乡居民 环境噪声等达到相应 功能区标准要求 二氧化硫、氮氧化物、 化学需氧量、氨氮排 城乡居民 放总量控制在省下达 指标内 各级政府负责 市域全覆 盖 各级政府负责 市域全覆 盖 污 染物排 城乡居民 放 市控以上重点监管企 业废水、废气排放达 各级政府负责 标率达到 100% 市域全覆 盖 环境风险 城乡居民 源监控 危险废物得到安全处 置,废旧放射源安全 各级政府负责 收贮率达到 100%。 市域全覆 盖 按照生态市、生态县 各级政府负责 创建标准 威海市及 所辖文登 区、荣成 市、乳山市 达到国家 生 态 市 (县)创建 标准 环境质量 污染减排 生 态市创 城乡居民 建 安全培训 校园安全 学前教育、义 务教育、高中 实行全员培训机制 阶段教育在 校(园)师生 64 中央和地方 目标人群 政府共同负 覆 盖 率 责 100% 各级政府、学 目 标 人 群 校(幼儿园) 覆 盖 率 共同负责 100% 服务项目 服务对象 义务教育、高 成立安全 中阶段教育 机构 学校 学前教育、义 配齐配强 务教育、高中 安全保卫 阶段教育学 人员 校 保障标准 中小学规模在 600 人 以上的学校成立安全 保卫科,负责校园安 全管理工作;不足 600 人的学校成立安全保 卫机构,与其他科室 合署办公,由科室 1 名副职具体负责校园 安全管理工作。中小 学规模在 600 人以下 的学校配备 1 名专职 安全保卫干部,600 至 1000 人配备 2 名, 1000 人 以 上 配 备 3 名。中小学规模在 1000 人以上学校保卫 干部中要包含 1 名专 职心理健康教师 按照市政府制定的配 备标准执行(中小学 规 模 在 500 人 以 内 的,至少配备 2 名专 职安全保卫人员;规 模在 500 人至 1000 人 的,至少配备 3 名专 职安全保卫人员;规 模超过 1000 人的,按 照不低于新增加规模 的 2‰增配专职安全 保卫人员。幼儿园规 模在 50 人以内的,至 少配备 1 名专职安全 保卫人员;规模在 50 人以上的,配备 2 至 4 名专职安全保卫人 员。寄宿制学校要根 据需要,适当增加专 职安全保卫人员) 支出责任 覆盖水平 目标人群 各级政府、学 覆 盖 率 校共同负责 100% 各级政府、学 目 标 人 群 校(幼儿园) 覆 盖 率 共同负责 100% 学前教育、义 各级政府、学 目 标 人 群 更新维护 按照国家制定的安全 务教育、高中 校(幼儿园) 覆 盖 率 设备设施 标准执行 阶段教育学校 共同负责 100% (三)保障工程。 65 ——安全生产网格化监管工程。按照“属地管理与分级管理 相结合、以属地管理为主”的原则,健全市、区市、街道(镇) 、 社区(村)安全生产网格化监管体系,将所有生产经营单位纳入 网格管理。落实领导定点、全员定责、监管定位、排查定级、应 急定制等网格化运行机制,对所有生产经营单位逐一落实监管部 门、监管力量、监管措施,实现安全监管的全覆盖、无缝隙。 ——食品安全检验检测能力建设工程。建立起布局合理、全 面覆盖、协调统一、运转高效的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体系,检验检 测能力显著提高。市级机构具备按食品安全检验方法标准开展检 验的能力,具备对我市主要食品种类、重要食品安全项目的实验 室检验能力及快检能力;县级机构具备对常见食品微生物、重金 属、理化指标的实验室检验能力及现场定性速测能力。 ——药品安全保障基本设施建设工程。改善市级药品检验机 构实验室条件,提高县级快检技术能力,重点提升检验检测、认 证检查和不良反应检测等药品安全技术支撑能力。 ——智能交通管理服务系统。搭建智能交通管控平台及 8 个 子系统,改造指挥中心,初步建成具有紧急事件快速反应、城市 道路交通诱导、停车诱导、交通管理辅助决策支持、交通事务管 理功能的智能化交通管理系统,提升我市交通管理水平。 ——消防安全基层基础建设工程。合理配置公共消防设施和 消防装备设施,加快构建火灾预防、火灾扑救和抢险救援三大体 系。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制,开展消防专项整治。开展消防宣传教 66 育培训,积极发展社会消防组织,加强 365 消防服务品牌建设, 提高全社会防控火灾水平。 ——市级物资储备库建设工程。新建一处占地面积约 20 亩、 建筑面积 4050 平方米的市级物资储备库,用来保障城乡灾民群 众基本生活救助。 ——智慧环保管理系统建设。建设智慧环保综合管理平台, 新建 5 个环境监测监控子系统,初步建成集环境自动监测监控、 环境污染预警、环境信息发布、环保阳光审批、环境公众服务于 一体的智能化环境管理与服务系统,全面提升环境决策和管理水 平,提高环境安全保障能力。 十二、社会管理服务 深化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充分发挥各类社会主体的作用,凝 聚社会管理和社会建设的各方力量,建立“全覆盖”的社会管理 网络,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民参与、责任明确、运转协 调的社会管理格局。 (一)重点任务。 建立基本公共服务、市场化服务、志愿服务与居民自助服务 相结合的社区服务体系,培育一批能够承担政府转移职能、能够 履行相应的社会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社会组织,初步形成 67 发展有序、门类齐全、覆盖广泛的社会组织体系。 ——户籍管理制度改革。认真执行《威海市居民户口迁移管 理暂行办法》,实施分类明确的户口迁移政策,降低市域内农村 居民向城镇户口迁移条件,促进农村居民向城镇有序迁移。稳步 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及时将落户城镇的农村 人口纳入社区服务管理,保证其享受与当地居民同等的权益。解 决农村居民进城住房保障,将新落户到城镇的农村居民纳入到城 镇住房保障范围。完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实现与户籍管 理制度改革相互衔接、整体推进,保证落户城镇的农村人口享受 与当地居民同等的权益。保留一定的生育政策调节过渡期。农村 居民自落户城镇之日起五年内,继续执行原农村居民生育政策; 五年之后执行城镇居民生育政策。 ——社区建设。进一步加强城市社区组织和队伍建设,创新 城市社区管理体制,强化城市社区工作保障,完善城市社区居民 自治机制,推进城市社区服务体系建设,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搭建基础平台。到 2015 年,实现城市社区党组织、居民委员会、 专业服务机构、社会组织全覆盖。各区市依托县级政务服务中心 建设 1 处面积不低于 3000 平方米的社区综合性服务中心,每个 街道(镇)依托镇级便民服务中心建设 1 处面积不低于 1000 平 方米的社区综合性服务中心,并设有“一站式”服务大厅;城市 社区公共服务设施达到《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 68 —93)》规定标准;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工作用房面积达到 300 平方米以上,有条件的争取达到 600 平方米以上,并设立社区综 合信息平台;新建城市社区要建设居民委员会工作用房、文化活 动中心(站)、警务室、卫生(计生)服务站、托老所和残疾人 托养所等集中设置的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建筑面积达到 1000 平 方米以上。推行社区“一委一居一站一办”建设,健全以社区党 组织为核心、群众自治组织为主体、社会各方广泛参与的新型城 乡社区管理机制。大力发展社区服务,重点加强基本公共服务、 市场化服务、志愿服务与居民互助服务相结合的社区服务体系建 设,不断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向社区延伸。大力培育和发展服务性、 公益性、互助性城乡社区社会组织,到 2015 年,每个城市社区 拥有社会组织 10 个以上。 ——新型社区建设。坚持把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改善 民生作为新型社区建设的着力点,按照政府引导、规划先行、群 众自愿、社会参与的原则,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统筹推进新型 社区和产业园区建设,配套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着力 建设布局合理、环境优美、功能完善、服务便捷、管理高效的新 型社区。到 2015 年,在全市新建新型社区 49 个。 ——社会组织。正确处理政府和社会关系,加快实施政社分 开,推进社会组织明确权责、依法自治、发挥作用。限期实现行 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真正脱钩,重点培育和优先发展行业协会 69 商会类、科技类、公益慈善类、城乡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深化 社会组织登记管理体制改革,制定扶持社会组织发展政策,完善 社会组织监督管理体系,优化社会组织发展环境,促进社会组织 健康、规范、有序发展,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公共服务和社会管 理中的积极作用。 ——民族宗教。发展少数民族教育事业,进一步落实和完善 少数民族学生中、高考优惠政策;做好民族地区教育对口支援工 作。繁荣少数民族文化事业,鼓励扶持少数民族文化创新发展, 有效保护、传承和弘扬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完善少数民族社 会保障事业,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切实做好清真食品监管、 清真网点建设、民族节庆服务等方面的工作。建立和完善民族宗 教工作网络,健全民族宗教工作制度。 ——法律服务。规范街道(镇)法律援助工作站各项规章制 度,逐步实现工作站与各区市法律援助中心联网办公,形成较完 善的街道(镇)法律援助工作站和村(居)法律援助联络员服务 体系,打造“法律援助 1 小时服务圈”;加强法律援助联络员培 训工作。在社区普遍设立法律服务工作室,由律师、基层法律服 务工作者定期值班,为社区及居民提供法律咨询,协助人民调解 委员会开展工作;定期开展法制宣传活动,提高居民群众的法律 意识;协助起草、修改和审核社区的居民公约、规章制度、法律 文书,协助社区及居民处理其它涉法涉诉事务。在全市中小学校、 70 中职学校普遍开展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活动,法制课实现计划、 课时、教材、师资“四落实”,学校法制副校长或法制辅导员配 备率达到 100%,定期组织开展青少年法制宣传和主题教育活动。 建立司法所、派出所、村(居)委会、社区服刑人员亲属共同参 与的“四帮一”矫正模式,积极协调相关部门,加大教育管理、 帮困扶助力度,为生活困难的社区服刑人员提供帮助。 (二)基本标准。 2014—2015 年社会管理服务基本标准 服务项目 服务对象 保障标准 支出责任 威海市常住人 深化户籍管理 及时为符合条件的 各级政府 口、拟落户威 制度改革 人员办理户口迁移 负责 海的外地人口 2014 年,城市社区 全部实现“一委一 居一站一办”,社区 各级政府 社区建设 社区居民 居委会工作用房面 负责 积全部达到 300 平 方米以上 2015 年,全市登记 社会组织总数 1800 个,备案社区社会 组织 800 个,每万 各级政府 社会组织 城乡居民 人 拥 有 社 会 组 织 负责 9.3 个,城市社区 志愿者注册率达到 10%以上 打造“法律援助 1 法律援助(法 符合条件,需 小时服务圈” ,即为 律咨询、代理、 要法律援助的 急需法律援助的群 各级政府 刑事辩护等无 经济困难的公 众在 1 小时之内提 负责 偿法律服务) 民 供便捷、 专业的案件 咨询和受理 71 覆盖水平 目标人群覆盖 率 100% 目标人群覆盖 率 100% 目标人群覆盖 率 100% 目标人群覆盖 率 100% 服务项目 服务对象 保障标准 2015 年,所有城市 社区设立法律服务 社区法律服务 社区及居民 工作室,为社区及 居民提供法律服 务。 全市中小学、中职 学校全部达到法制 课“四落实”、法制 青少年法制宣 全 市 中 小 学 副校长或法制辅导 传教育 生、中职生 员 配 备 率 达 到 100%、定期开展主 题法制宣传活动。 为生活困难的社区 社区矫正 社区服刑人员 服刑人员提供帮助。 支出责任 覆盖水平 各级政府 所有城市社区 负责 各级教育 部门、团 市委以及 目标人群覆盖 各中职院 率 100% 校主管部 门负责 各级政府 目标人群覆盖 负责 率 100% 十三、公共交通 大力实施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战略,统筹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 设,合理配置和利用各种交通资源,通过提高运输能力、提升服 务水平、增强公共交通竞争力和吸引力,构建以公共交通为主的 城市机动化出行系统。 (一)重点任务。 进一步完善公共交通网络布局,加强公交基础设施建设,优 化城际、城市、城乡、镇村四级道路客运网络间的衔接,到 2015 年,初步形成城乡公交一体化公共交通体系,中心城区万人拥有 公共交通车辆 15 标台,文登区、乳山市、荣成市达到 5—6 标台; 中心城区居民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达到 27%,文登区、荣成市、 乳山市分别达到 13%,公共交通在城市交通的主体地位基本确 立。大力推广城乡公共交通智能调度与管理、区域公共交通“一 72 卡通”,提升城乡公共交通的服务能力。 (二)基本标准。 2014—2015 年公共交通基本标准 服务项目 公交车辆 公交站点及站 牌 公交优惠卡 服务对象 保障标准 支出责任 覆盖水平 市、县级政府 建立公共交通 补贴机制,对 车辆购置及实 目标人群覆盖 行低票价、减 率 100% 免票等形成的 政策性亏损给 予补贴补偿 中心城区 500 米覆盖,城乡 企业自筹资金 结合部及偏远 地区 800 米— 1000 米覆盖 全市居民 乘坐舒适、环 保、节能。主 城区国五以上 排放标准,其 它区域国四以 上排放标准 全市居民 安全、方便、 美观与周边环 境协调一致 全市居民 65—69 周岁老 年人及中小学 生半价。70 周 市、县级财政 目标人群覆盖 岁、残疾人、 负责 率 100% 现役军人及残 疾军人免费乘 坐。 (三)保障工程。 ——线网优化工程。加快中心城区公交线网优化调整,构建 “快线—干线—支线—接驳线(区间线路)”,以城际铁路威海 站和威海北站及实验中学、小商品、高区管委公交站及环翠区各 乡镇为中心枢纽和辐射点向四周开通区间线路,枢纽之间用大站 快线连接,形成多层次、多种车型的立体公交网络;文登区、荣 成市、乳山市以县城为中心枢纽向周边辐射延伸与农村客运实行 无缝衔接,逐步改造优化农村客运线路,实行城乡公交一体化网 73 络布局。 ——基础设施建设工程。中心城区 2014 年到 2015 年完成环 山路停保场、寨子停车场、江家寨立交桥首末站建设,东部滨海 新城公交枢纽站及羊亭城郊停保场建设,启用城铁威海北站,对 城铁威海站公交、城郊线路进行优化调整;文登区、荣成市、乳 山市加大县城中心枢纽站建设,配套县城内主干线路的停车港湾 和候车亭,更新主城区公交站牌。 ——智能公交建设工程。加快建设智能化调度管理系统,基 本实现公交运营调度指挥的智能化和公交运营管理的现代化。中 心城区,成立公交运营调度指挥中心和客服中心,在文化路、新 威路、世昌大道等主干线路上建设 100 座电子站牌;安装车载电 视,实现主城区 100%公交车车载电视覆盖,城郊公交 60%车载 电视覆盖。文登区、荣成市、乳山市以县城为中心建立一套集动 态监管、运营调度、智能查询、信息共享为一体的交通网络服务 平台,开通公交 IC 卡,方便市民出行。 十四、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按照推进基本公共服务设施一体化和实施全域城市化、市域 一体化发展战略的要求,做好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和管理工作。 同时,以全域城市化和公共服务设施一体化为目标,编制相关规 74 划,建立健全各层级公共服务设施规划体系,促进农村基础设施 城市化、生活服务社区化、生活方式市民化。 (一)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加强城乡基本公共服务规划一体化。维护农民生产要素 权益,保障农民公平分享土地增值收益。破除城乡基本公共服务 均等化的体制性障碍,制定城乡统一的基本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和 建设标准,大力实施《威海市公共设施布局专项规划》,为未来 公共设施预留足够承载空间,统筹行政办公、商业金融、教育科 研、文化设施、社会福利、医疗卫生、体育设施等公共服务设施 建设,促进公共服务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逐步建立城乡一 体化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 ——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制度衔接。进一步明确统一城乡 基本公共服务制度的路径和阶段性任务。创造条件把农村居民纳 入城镇基本公共服务保障范围。按照输入地为主的原则,加快建 立进城务工人员等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制度。 ——加大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公共资源 向农村倾斜的力度,财政基本公共服务支出优先支持农村,新增 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优先投向农村基本公共服务项目。鼓励和引 导城市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向农村延伸,促进农村共享城市优质公 共服务资源。 (二)促进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75 ——全面落实主体功能区基本公共服务政策。突出以中心城 区为核心,以次中心城市、“六大重点区域”和中心镇为重点, 从城镇体系与功能区配套、产业发展与空间布局及跨区域重大基 本公共服务设施的统筹规划等几个方面着手,推动基础设施、公 共服务设施的延伸和覆盖,促进区域间各项要素无缝对接,使基 本公共服务设施布局、供给规模与人口分布、环境交通相适应, 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 ——着力提升相对欠发达地区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加大农村 和相对欠发达地区基本公共服务财政投入和公共资源配置力度, 健全完善各项扶持政策,政府基本公共服务投资项目优先倾斜, 推动基本公共服务的区域均衡。 ——建立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协调机制。加强市级有关 部门与各区市政府间的沟通协调,保持区域间基本公共服务范围 和标准基本一致,促进投资、财税、产业、土地和人口等政策围 绕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形成合力。健全公共服务管理体制, 加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统筹职能。 (三)促进人群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保障农民工同工同酬。切实保障残疾 人基本公共服务权益。加强妇女儿童、老年人等群体的基本公共 服务。促进低收入群体持续较快增收,提升低收入群体的生活质 量。逐步缩小社会保障待遇的群体差别。加强流动人口的基本公 76 共服务,着力解决以农民工为重点的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问 题。 十五、增强公共财政保障能力 建立与经济发展和政府财力增长相适应的基本公共服务财 政支出增长机制,切实增强市县两级财政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保 障能力。 (一)明确市县事权和支出责任。 市级政府主要负责制定基本公共服务标准,提供涉及市级事 权的基本公共服务,协调跨区市基本公共服务问题,以及对县级 政府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进行监督、考核和问责。县级政府负责 本地基本公共服务的提供以及对基本公共服务机构的监管。 (二)调整市以下财政体制。 将省级下划收入全部分解给各区市,将市级地方税收收入及 城市道路占用挖掘费、城市绿化补偿费、户外广告资源有偿使用 费、占道费收入等相关收费下划各区市,落实省级各项收入返还 奖励机制,取消各区市污水处理运行费、垃圾处理运行费和河道 维护费专项上解,提高县级收入规模,增强县乡财政保障能力。 同时,通过市县两级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强化发展责任,凝聚 发展合力,调动各级发展经济的积极性,建立市县两级财政稳定 增长机制。 77 (三)完善市对下转移支付制度。 转变转移支付方式,优化转移支付结构,增加一般性转移支 付的规模和比例,控制和规范专项转移支付项目。加快专项资金 清理整合步伐,对不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效益不明显的项目 和已到期项目予以取消,对使用方向一致、扶持对象相同的项目 进行整合,相关资金并入一般性转移支付,增强县级政府的资金 分配自主权。 (四)保障基本公共服务投入。 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和政府财力增长相适应的基本公共服 务支出稳定增长机制。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优先安排预算 用于基本公共服务,建立公共资源出让收益合理共享机制,推进 实施按照地区常住人口安排基本公共服务支出,稳步提高基本公 共服务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的比重。各区市政府、国家级开发区 管委要加大财力统筹,保证本级财政承担的投入分年、足额落实 到位。严格规范财政转移支付管理和使用,确保资金按时足额拨 付。拓宽基本公共服务资金来源,各级政府要积极运用财政贴息、 奖励、竞争性分配等方式,撬动社会资金用于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建设;充分利用国际金融组织贷款等有效融资方式,拓宽政府融 资渠道,增加基本公共服务基础设施投入。 (五)加强财政收支管理。 科学组织收入,挖掘税收增长潜力,促进财政收入稳定增长, 78 不断提高财政收入质量。完善税源控管体系,严格依法征税管费, 确保财政收入真实可靠。进一步健全预算管理体系,将公共财政 资金、政府性基金、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和社会保险基金等各 类政府性资金全部纳入政府预算,推动建立公开、透明、规范、 完整的预算体制。深化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和收 支两条线改革,细化预算编制,严格预算执行,强化预算约束, 从严从紧控制行政成本、“三公”经费等一般性开支,不断优化 财政支出结构。牢固树立绩效管理理念,健全制度办法,建立“花 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的管理机制,不断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 益。 十六、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模式 坚持政府主导,充分调动社会资源,逐步形成有序竞争和多 元参与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机制,提高服务效率。 (一)建立多元供给机制。 ——进一步扩大基本公共服务开放领域。加强各社会资本开 展基本公共服务的政府监管、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充分利用债 券、信贷等多种融资形式,拓宽基本公共服务资金来源。鼓励和 引导社会资本投资建立非营利性公益服务机构,探索建立公共服 务项目经营权转让机制和民间投资公共服务的财政资助机制。逐 79 步扩大基本公共服务领域对外开放,鼓励采用合资、合作等多种 形式开展高水平的国际合作办医、养老以及文化体育等交流,鼓 励中外合作办学。 ——丰富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方式。积极推行政府购买、特许 经营、合同委托、服务外包、土地出让协议配建等提供基本公共 服务的方式。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民办机构,在设立条件、资质 认定、职业资格与职称评定、税收政策和政府购买服务等方面, 与公立机构享有平等待遇。 ——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公共服务。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 基本公共服务需求表达、服务供给与评价监督等方面的积极作 用,适合由社会承担的基本公共服务事项以购买服务等方式交由 社会组织承担。大力发展慈善事业和志愿服务,发挥慈善在基本 公共服务资金筹集和服务提供等方面的作用,促进志愿服务经常 化、制度化和规范化。 (二)积极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 ——按照政事分开、事企分开和管办分离的要求,强化提供 公共服务事业单位的公益属性,改革和完善政府投入方式,加强 监督管理,通过规范法人登记、开展绩效考核和信用等级评价等 措施,提高公益服务质量和效率。 ——以科学分类为基础、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为核心推进事 业单位改革。按照“全域城市化、市域一体化”发展战略,进一 80 步优化公共资源配置,充分发挥事业单位的服务功能,促进基本 公共服务均等化。承担义务教育、公共文化、公共卫生及基本医 疗服务等基本公益性服务,不能或不宜由市场配置资源的事业单 位,划入公益一类;承担非经营医疗等公益服务,可部分由市场 配置资源的事业单位,划入公益二类。 ——探索管办评分离的有效实现形式,推动公办事业单位与 主管部门理顺关系和去行政化,创造条件,逐步取消学校、科研 院所、医院等单位的行政级别。建立完善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 推进有条件的事业单位转为企业或社会组织,成为公共服务提供 主体。积极推进体制改革,完善运行机制,配套推进机构编制、 国有资产管理、人事管理、收入分配、社会保险改革。 (三)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信息化建设。 将智慧城市建设作为基本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和推进基本 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着力点,初步建立起科学、一体、集约、 高效、规范的智慧城市发展机制;加强城市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构筑宽带光网和无线宽带网络,创建“宽带中国”示范城市, 2015 年基本实现全市 4G 网络有效覆盖;建成城市云计算中心和 电子政务、公共服务、工业设计三大云平台,有效承载各领域智 慧应用,电子政务资源全面整合;着力推进以智慧市政、智慧交 通、智慧公交、智慧政务等为主要内容的智慧城市建设和管理体 系,以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慧旅游等为主要内容的智慧城市 81 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交通、旅游、电子政务、市民服务等领域的 智慧化应用水平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威海成为省内智慧城市建设 领先市、国内智慧城市建设先进市。 十七、计划实施 本计划确定的目标和任务,是政府对人民群众的承诺,要切 实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建立健全计划实施机制,全力确保 完成。 ——明确责任分工。分解落实本规划确定的各项基本公共服 务发展目标、保障标准、支出责任、覆盖水平等指标和任务,逐 年制订年度工作计划,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 各区市要以市级基本标准为依据,结合本地区实际,编制实施基 本公共服务行动计划或实施方案。有条件的地区适当拓展范围和 提高标准。 ——加强监督问责。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考核评估体系 及相应的激励约束机制,加强计划实施情况的监测评价,注意研 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积极开展基本公共服务社会满意度调查。 完善基本公共服务问责机制,加大基本公共服务绩效考核工作力 度。切实加强对建设工程和专项拨款使用绩效的审计、监管。建 立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质量追溯制度,对学校、医院、福利机 构、保障性住房等建筑质量实行终身负责制。 82
© Copyright 2025 Expy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