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管理,創造力與容忍力 自我調整學習理論的基本假定 • Zimmerman(1989,1990) : 1.透過後設認知、動機與行為的運用,來改進學習能力。 2.主動的選擇、建構、並創造有利的學習環境。 3.知道何時使用與如何使用某種學習策略。 ↓ 依據上述理論假定,Zimmerman(1994)歸納出優秀的 自我調整學習者所具備的三項特徵: 1.對於學習工作經常展現出高度的堅持力。 2.在解決學習問題時很有信心,且善於利用社會資源。 3.對於自己的學習表現經常自我反省。 自我調整學習理論的基本假定 • 劉佩雲, 民89; Lindner,1993; Zimmerman,1998 1.假定學習是涉及個人(認知、動機)成分、行為成分及 情境成分的多向度的歷程(multidimensional process)。 2.假定個體會有目的性的、積極的使用一些特定的策略 來使學習產生最佳表現。 3.假定學習與動機並非獨立的,而是一種相互依賴的歷程。 4.假定在學習過程中, 個人內在會產生自我導向的回饋 圈(self-oriented feedback loop)。 四、自我調整學習理論的基本假定 • 自我導向的回饋圈(self-oriented feedback loop) -Zimmerman(1998)歸納不同觀點的自我調整學習之看法所做的 整 理,主張自我調整學習應該包含學前的思考計劃(forethought) 、學習中的意志控制(volitional control)及學習後的自我省思 (self-reflection)三個階段,這三個階段會形成迴圈而影響個體 的學業成就 。 Performance or volitional control Forethought Self-reflection 自我調整學習理論的基本假定 • Zimmerman(1998)自我導向的回饋圈(self-oriented feedback loop) Performance Performance or volitional volitional control control ‧attention focusing ‧self –instruction ‧imaginal guidance ‧self-monitoring Forethought ‧goal setting ‧strategic planning ‧self-efficacy beliefs ‧goal orientation ‧intrinsic interest Self -reflection ‧self-evalution ‧attributions ‧Self-reaction ‧adaptivity 自我調整學習理論的基本假定 • Cleary & Zimmerman(2001)、Kitsantas & Zimmerman(2002) Phases and subprocesses of self-regulation: Performance -self-control:self –instruction、 、imagery、attentiom focusing、 task strategies -self-observation :metacognitive monitoring、self-recording Forethought -task analysis ︰goal setting、 strategic planning -self- motivation beliefs︰ self-efficacy 、 outcome expectations、 task interest/value、goal orientation Self -reflection -self-judgment:self-evalution、 causal attributions -Self-reaction︰ self-satisfaction/affect adaptive/defensive 前思考 目標設定 策略安排 自我效能信念 目標導向 內在興趣 循環性的自我調整階段 作業或意志控制 自我反思 注意力集中 自我評鑑 自我教學/心像 歸因 自我反應 自我監控 調適 自我調整學習的特性(feature)與學習者 的特徵 1.學習是一項循環的歷程 2.自我調整學習與年齡有關,且是可教的(teachable) 3.強調學習者的個別化(individual)與主動的學習責任 4.學習者會設定明確(specific)、具挑戰但可得的且近側 (proximal)目標 5.學習者採學習取向目標(goal orientations),而非表現取向目 標 6.學習者有高自我效能 7.學習者有高內在動機 8.學習者透過內在回饋(internalfeedback)調整其策略或行動 9.學習者擁有多元的策略︰ (1)認知的學習策略(2)後設認知 與自我調整策略(3)資源管理策略 10.學習者能行動控制(action control) 11.學習者能定期自我評價 12.學習者能自我監控 13.學習者將成敗歸因於可控制的因素 資料來源︰王金國(2001年1月)。成功學習之關鍵~自我調整學習。課程與教學, 5(1),145-164。 自我調整學習與課業學習 • (二)Zimmerman(2000)進一步以三 個循環相續的階段說明自我調整歷程。 • 1預備思考: A任務分析、B自我動機信念 • 2表現或意志控制: A自我控制、B自我觀察 • 3自我回映:A自我評價、B自我反應 自律學習 多練習學得好 • 例如:要求學生在短時間內寫一篇家族史的文 章,他們會怎麼著手?如果功課做不完,拖到 很晩,他們會怎麼處理? →發現在解決技巧和反應上,學生的個別差異很 大。 • 有些採訪祖父母、或去參考高年級學生寫過的 文章:有些則只說「我要更努力」或我要盡力 而為。 • 前者會自己去安排、設計策略讓自己成功,或 一再檢閱自己的作品、想辦法改進,這些個人 資源跟智商或學業成績無關。但是後來你會發 現:他們的學業成績的確比較好。 自律是全面性的能力 • 自律學習技巧不同於考試時考高分的技巧,但 是兩者有關聯。 →有的學生很會安排組織、有的會自訂目標、有 的會檢閱筆記、還有的會主動尋求協助,這些 技巧都結合在一起。 • 「動機」也是很重要的成分。懂得自律的學生 不僅會想辦法讓自己學得更好,也會在遇到困 難或感覺疲憊時,想辦法讓自己提起勁來把事 情做完。 創造力 創造力? 創造力是一個多元的建構(Mumford 也是一種極為複雜的現象。 &Gustafson,1988), 曾經指出很少有像創造力這樣的心理學概念,如 此難以定義。 (Sternberg,1988) 毛連塭(2000)曾經歸納各家學者所提出的 理論,整理出八項有關創造力概念的定義 如下:(附件二) 創造力的定義 經由學者們對於創造力的不同主張與觀點,本組以Guilford 1968題出之論點說明 ,創造力的原素如下: 流暢性(舉一反三) 變通性(隨機應變;觸類旁通) 獨創性(見解獨到) 精密性(精藝求精) →並賦予事物新的意義所表現出的行為。 問題敏感性 看清問題的核心以及相關困難的能力 重新界定 以全然不同的角度看待既定問題的能力 張景媛等(2004):幽默訓練融入綜合活動對國一學生創造思考與人際因應之影響。教育心理學 報36卷1期,13-33頁。 創意如何界定? 如果創意有『統一』的標準 就不叫創意了 (喜鳳&康寧) 創造力與智慧的關係(一)學者觀點 • • • • 智慧與創造力部分的重疊。 智慧為創造力的一部分者, 創造力為智慧的一部分者皆有。 創造力與智慧之間是存有綜效(The Synergistic Effect)的, • 創造力與智慧是一個具有相互關係的過程 (An Interrelated Process), • 智商與創造力測驗分數間存在著非線性的 關係(Nonlinear Relationship), • 創造力並不是心理歷程的另一種產品(Breed), 而是智慧思考的終極表現(The Ultimate Expression)。 • 持整合的觀點,亦即將創造力視同智慧, 二者為一體。 • 毛連塭(民89)指出過去的研究認為智力與 創造力二者是個別不相關的能力 。 創造力與智慧的關係 迄今為止,二者的關係仍沒有定論,不過, 二者部分重疊、交互作用的觀點似乎愈來 愈為人所接受。 劉世南、郭誌光(2001):創造力與智慧的關係。資優教育季刊,80,16-21 學者觀點整理~毛連塭 毛連塭認為,實際上創造力與智力的 關係應有部分交集,亦即二者之間具 有共通的要素(特殊才能),而單獨分 出智力和創造力是不必要的,一件事 往往是智力和創造力的合用,其分量 視工作性質而定。 學者觀點整理~ Sternberg (1985) Sternberg (1985)「智慧三元論」 (A triarchic theory of human intelligence) 他認為智慧是一種心智活動,它有三個面向: -組合性智力(Componential)→IQ -經驗性智力(Experiential) -實用性智力(contextual)。 其中「經驗的智能」: 係指一個人在面對新情境時,能根據過去的經驗,以一種 人們稱為直覺、頓悟或創意的方式來解決它。 Sternberg認為創造力→是經驗的智能。 Sternberg (1996)已將創造力視為智慧底下 的一個獨立概念 Sternberg將創造力分為三種不同的運作: 一、選擇性的解讀 二、選擇性的組合 三、選擇性的比較 →創造力就是這三種心理活動 這是傳統的智力測驗所無法測出的。 創造力與智慧的關係(2) 「門檻模式」 另有許多研究顯示智力與創造力呈現中高 度的相關性。 並存有一個「門檻模式」 (Threshold Model)。 →當一個人的智商高於120分時,則創造 力與智力並無明顯的相關性。 (Mackinnon, 1962;Getzels & Jackson,1962) 創造力與智慧的關係(3) 必要條件 Barron (1969),Rossiman & Horn (1971),Rekdal (1977)等 皆認為智力對創造力而言,是一 個必要條件而不是充分條件。 ex. Terman 與其同事曾長期追蹤智商特別高的 人士,結果發現這些高智商者後來幾乎都過著 相當不錯的生活,但卻沒有一個人有過任何傑 出的創造力成就(王溢嘉,民80),似乎也呼應 以上的說法。 智力與創造力(4) 比較 智力 絕對單一 邏輯因果 聚斂思考 垂直思考 創造力 多元觀點 彈性變通 擴散思考 水平思考 大腦左右逢源創造大C、小C •左半腦:負責聚斂性思考 •右半腦:負責擴散性思考 •創意(想法) 是否適當或具有價值? 分析與判斷!! 吳靜吉、許文耀、廖瑞銘、鍾蔚文(2005)。創意人人可為。 科學人,45,(2005年11月號 第 45 期): 智力與創造力相輔相成 •靈光不會無端出現,必須有堅實的知識做基礎。 •有創意的人通常對特定技藝有著豐富的知識。 •不曾仔細參與某個研究領域卻又能產生偉大想法 的,雖非完全不可能,但發生的機率極低。 • 愛因斯坦在想到相對論的主要公式:E=mc2之前,已經研 究了好多年艱澀的物理、數學甚至哲學問題。傳奇發明家 愛迪生擁有1093件專利,他說:「天才是1分的靈感加上 99分的努力。」 • ( Ulrich Kraft,黃榮棋譯,2005,釋放創意精靈。科學人,第45期) 學校教育犧牲創造力? 克拉夫特指出:學校一面倒向教導學生如 何正確解決問題,而非有創意的解決問題, 讓聚斂性思考傾向越來越習慣,犧牲了創 造性的擴散性思考,這種現象在台灣更為 明顯。 • 吳靜吉、許文耀、廖瑞銘、鍾蔚文(2005)。創意人人可為。科學人,45,(2005年11月號 第 45 期) 創造力在台灣教育的現況? 91創造力教育白皮書 資優教育:創意力課程 普通教育: 教學方法(策略)融入各領域 創造力與成功智力的關係? •Sternberg (1996)另提出了成功智慧 (Successful Intelligence)的觀點,對之前的智慧三 元論又做了修訂。 成功智慧包括: 分析能力(Analytical ability): 個體對於相似問題時所進行的判斷及抽取其中抽象本質之活動所需的 能力 創造能力(Creativity ability): 個體對於新穎情境的因應能力 實用能力(Practical ability): 個體在日常生活中處理所遭遇到的問題之應用能力,更明白地將創造 能力納入智慧的組成內。 1. 在某個文化中所認定的,可達到生活上的成功所 需的智力。 2. 人們藉此修正自己的弱點,並盡力做到最好,發 揮所長。 3. 擁有成功智力的人透過找到他們的分析、創造、 實用智力的平衡,以適應、塑造並選擇(適宜的) 環境。 具成功智商的人,是在自己選擇甚或創造的領域 中尋獲個人成功的人。 1. 在某個文化中所認定的, 可達到生活上的成功所需的智力。 每個人對生活目標不同,因此對「成 功」的定義也不同。 主流文化強調競爭、考試、不斷練習,但 有些民族愛好合作、探索、生活智慧… 教育不應只有單一目標,也不能只重視分 數上的成就。 2.人們藉此修正自己的弱點, 並盡力做到最好,發揮所長。 每個人達到成功的途徑不同。 沒有人在所有的領域都具有創意, 而是在各自不同領域傑出(資優的 迷思) 成功智商可讓能達到成功的好條件 起作用。 具成功智商的人知道自己的優勢和劣勢, 且發揮長處。 3.擁有成功智力的人…適應、塑造 並選擇(適宜的)環境 我們會在環境中扮演好我們的角色, 但有時必須修正自己去適應環境或甚至改變 環境來適應我們。 當嘗試過卻無法扭轉頹勢時,我們可能會離 開舊的環境轉而選擇一個新的。 擁有成功智商的人知道何時該留下或離開! 換老闆的故事 4.擁有成功智力的人會找到他們的 分析、創造、實用智力的平衡 創造力:產生想法, 分析能力:評估此法是否可行, 實用能力:說服別人贊同我們的想法的工具。 大多數具有成功智商的人在這三項智力或許 不突出,但他們知道如何讓這三種能力和諧 地運作、達到效用。 萬花筒計畫是彩虹計畫的落實,且在智慧 的實際評估方面更超越。 Sternberg將其列為學校申請的特別方式之 一。 問題設計是連結瞭解WICS(W智慧、C創造 性、 I智力及S綜合性),學生不必在有限 的時間內匆匆作答,並可只選擇單一問題 回答。 問題舉例: W的問題:你如何將你所擁有的熱情,應用 在造福大眾的利益上?請說說你的實際作法。 C的問題:以「一名中學惡霸的告白」寫一 篇故事、如果某一歷史事件與實際發生的結 果相反,世界會如何改變? S的問題:你如何說服朋友接受你的一個不 得人心或不受歡迎的想法? What is EQ • 情緒智力(emotional intelligence),又簡稱EQ。It was defined as “the ability to monitor one’s own and others’ feelings and emotion, to discriminate among them and to use this information to guide one’s thinking and actions”(Salovey & Mayer, 1990) • 知道別人的感受界定為能力 • 之後是由Goleman於1995年出版的「Emotional Intelligence」(EI)一書中,詳細介紹了情緒智力的概念。 • 在台灣亦於1996年,將Goleman所著的「Emotional Intelligence」翻譯成「EQ」,甚為暢銷。 What is EQ ~續~ •「Emotional Intelligence」簡稱「EI」 為情緒智力。 •若將情緒智力測驗賦予情緒智力數量 化,得分則稱為情緒智力商數 「Emotional Intelligence Quotient」, 簡稱為「EQ」 What is EQ • • • • • ~續~ (1) 認識自己的情緒 (2) 妥善管理自己的情緒 (3) 自我激勵 (4) 認知他人的情緒 (5) 人際關係的管理 總而言之,前三項是自我的情緒管理, 後兩項為對他人的情緒管理。 Four- branch model of EQ • Managing emotions so as to attain specific goals • Understanding emotions, emotional language, and signals • Using emotions to facilitate thinking • Perceiving emotions accurately • 如果親友發生車禍,昏迷不醒,看到病床周圍, 一張張焦慮的面容,我該表達什麼? EQ的測量 • • • • • • • • • • • • Perceiving emotions:辨識臉部表情 Identifying Emotions Indicate how much of each emotion is expressed by this face: None 1 Happiness Anger Fear Excitement Surprise 2 3 4 5 Very Much EQ goes to School •心理學家Walter Mischel在1960對幼稚園的小孩 (約四歲)進行一項「糖果試驗」,一直追蹤到 這些孩子中學畢業。 •顯示的是,幼童時期耐心等待的人在校表現優異 得多,社會適應能力較佳、自信較高、人際關係 較好、也比較能面對挫折,在壓力下比較不會退 卻、緊張,能積極面對挑戰、面對困雞也不輕言 放棄。 EQ goes to School ~續~ •對國中生來說,學校生活是影響學生情緒 的最重要因素,是他們喜怒哀樂和煩惱的 根源。 •情緒反應的性別差異很大; 女生比較情緒化,其反應常為發洩式。 男生則常會抑制、隱藏或逃避個人內在 的情緒感受。 社會能力 •很多人將情緒智力視為一種社會能力, 尤其在教育實況中,似乎如此傾向,對 於情緒的涵養,才有一個著力點。 •現代社會做人圓滿、工作成功的條件: 我們要作某種程度的反省,是不是我們 缺乏待人處事的能力,並且力圖改進。 這樣的思考和態度。 • 在馬雅神殿之旅,周美青三度公開吐槽馬總統: 當馬總統和媒體聊到馬雅文化時說道:「我很好 奇石頭怎麼黏起來的」,沒想到後頭跟上的周美 青,拍了馬總統的肩膀,冒出一句冷笑話「三秒 膠」,讓馬總統只好硬生生吞下想說的話;後來 碰到隨同出訪的朱宗慶打擊樂團團員,馬總統發 揮幽默感,拍著自己的胸部,模仿團員表演的動 作,但周美青又冒出一句「人家比你優雅」。後 來,團員慰勞馬總統辛苦,周美青又在一旁說道, 「他又沒做什麼,怎麼會累?」 生活技能:預防危機行為 情緒困擾可能出現的行為表現 無法學習,但無法從智力、感官及健康因 素解釋其原因 無法和同儕及教師建立或維持滿意的關係 在一般情境下,行為或感覺型態不適切 經常性的不快樂或沮喪 對人或學校問題因害怕而出現生理不適 促進學生社會發展 • 學校中可以教導學生發展社會能力的主題: (由內而外交互探討) 內向 對自己的期望 害怕失敗 面對他人的期望 覺得自己不一樣 發展不均衡 同儕壓力 競爭 罪惡感 愛與寬容 • 透過積極的關懷代替消極的容忍,教導學 生自我肯定與協商技巧,冥想,以及,消 除不平等的處遇,團體成員在校園的積極 行動。
© Copyright 2024 Expy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