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發展 兒童期之發展與健康促進 林紫茵老師 第一篇 兒童期之發展 發展的定義 發展的原則 有先後的規律性 有個別的差異性 有前後的一慣性 從頭到腳(上到下) 從中心向外緣 粗細原則 人類發展的八大時期 出生前階段(受孕到出生) 嬰幼兒期(0-3歲) 兒童早期(3-6歲,學齡前,幼稚園階段) 兒童中期(6-12歲,小學階段) 青少年期(12-18歲,初高中) 成年初期(18-40歲) 中年期(40-65歲) 老年期(65-------) 發展的領域分為 知覺發展 動作發展 情緒發展 人格發展 社會化發展 出生前階段(受孕到出生) 主要發展 形成基本的身體結構 身體發展的最迅速 易受環境因素影響 嬰幼兒期(0-3歲) 主要發展 新生兒無法自立 所有感官出生時便開始運作 生體成長和動作發技能發展迅速 出生數週內即出現學習和記憶能力 對父母或重要人形成依附 動作與運動技能發展的正常順序 兒童早期(3-6歲,學齡前,幼稚園階段) 主要發展 家庭乃生活重心 體能和大小肌肉,精細動作技巧增進 獨立,自我控制,自我照顧能力增加, 自我中心感覺增加 兒童中期(6-12歲,小學階段) 主要發展 體能和運動技能增加 自我中心漸漸消失,記憶和與語言技巧 增加 認知能力增加 同伴成為生活重心 青少年期(12-18歲,初高中階段) 主要發展 身體迅速改變,第二性徵出現 , 尋求認同 發展出抽象思考與推理能力 自我中心 重視同儕 完 美 人 健康卵子 生 健康精子 受精卵 生理發展 心理發展 動發作展 語言發展 社會發展 認知發展 人格發展 胎兒期 新生兒期 幼兒期 兒童期 老年期 人格 德 智 體 群 美 (認知) (動作)(社會)(心理、生理) 艾瑞克森人類發展八階段 信任或不信任 自主或羞愧、懷疑 開始發展或罪惡 勤奮或低劣 認同或認同混淆 親密或疏離 生產或停滯 自我統整或絕望 頭腦、身體以及動作技能的發展 身高體重的改變 身體比例的改變 頭到尾 軀幹到四肢 身體發育的差異 個別的差異 文化的差異 頭腦的發育 大腦生長陡增期:產前最後三個月及出生最初二年 神經發育及可塑性 大腦的可塑性 腦部的分化和發展 髓鞘化 大腦側化 左腦:語言、聽覺、決策 右腦:視覺、音樂 動作技能的發展 動作發展的基本趨向 成熟的觀點 經驗假說 每一個新的技巧是一個結構,由嬰兒主動再組織到新的複雜的動作系統 細肌肉的發育 自主伸展的發展 早期伸展並非藉著視覺引導,而是藉由手臂肌肉和關節來的本體感受訊 息操作技巧的發展 寫字是一種精緻又複雜的技孩子要能發展到成熟,是得經歷一段漫長的 學習歷程 。 蒙特梭利發現觸摸砂紙字母、數字,讓孩子在視覺記憶的輔助下,進而 使書寫 成為一種自然遊戲行為。還可以準備一 深色托盤,內裝有米或 綠豆,讓孩子將 觸摸過的字在托盤中練習寫出,只要有 足夠練習,孩 子的書寫爆發力就會產生(劉冷琴,民88) 復健科治療師馬孋杉(民91)研究,當小朋友的手眼協調能力及小肌肉 發展 稍微成熟,且可以畫出基本的九個圖 形,包括垂直線、水平線、 圓圈、十 字、右斜線 、正方形、左斜線、交叉 線與三角形時,就表示 此時孩子已經具 有寫字準備技巧了(摘錄自聯合報 91.9) 身體發育的原因與相關因素 生物性機制 個別基因的影響 賀爾蒙的影響 環境的影響 營養 長期營養不良 消瘦症 缺乏維他命與礦物質的營養不良 營養過多 肥胖 疾病 情緒壓力及缺少關心 非器質性成長遲緩 剝奪性侏儒症 對於孩童的情緒需求和營養狀況的疏忽,可能會造成孩子不能茁壯成長,卻找不 出器質性的原因。在三歲以下的小孩,這種狀況稱之為非器質性成長遲緩(nonorganic failure to thrive);而在較年長的兒童,稱做剝奪性侏儒症 (deprivation dwarfism)。在這兩種年齡層的案童,都可見身高、體重的不足, 並伴隨有發展延遲的現象。兒童會顯得急躁易怒,而且不快樂。在給予適當的照 護與營養之後,大部分的兒童都會康復。 早期認知發展的基礎:感覺、知覺與學習 嬰兒的感覺能力 視覺(Vision ) 最晚成熟 視覺敏銳度(visual acuity) : 十二個月同成人一樣 聽覺(Hearing ) 對聲音的反應(Reactions to voices ) 對語言的反應(Reactions to language ) 味覺和嗅覺(Taste and smell ) 新生兒對甜的偏好較強 嬰兒能區分母親胸部及腋下的氣味 觸覺、溫度覺和痛覺(Touch, temperature, and pain ) 觸覺的敏感度明顯提升嬰兒對其環境的反應度。早產兒。 新生兒對冷暖與溫度的改變相當敏感 嬰兒能感覺到疼痛 例子:男性嬰兒割包皮是處於壓力的狀態 認知理論 皮亞傑的理論與維高斯基的社會文化觀點 皮亞傑的認知發展階段 感覺運動期(出生至二歲) 1.模仿的發展 2.物體恆存性的發展 運思預備期(二至七歲) 1.前概念時期 (1)符號性思考的出現 以一個東西(語言或物體)代表或象徵其他東西的能力 出現假扮遊戲 (2)對使用符號象徵的新觀點 (3)前概念推理的不足 泛靈論 預設因果或橫跨式推理 自我中心主義 表象/實在的區辨 2.直覺時期 (1)分類與整體/部分關聯 (2)沒有保留概念 集中化 可逆性 皮亞傑的認知發展階段 具體運思期(七至十一歲) 1.運思思考的一些範例 (1)概念保留 (2)分類 (3)相關的邏輯 心理排序 轉換性 2.具體運思期的接續性 3.具體運思思考的一項重要限制 形式運思期(十一至十二歲以後) 1.假設演繹的推理 2.有如科學家的思考 3.形式思考對個人與社會的關連 維高斯基的社會文化觀點 文化在智力發展中的角色 早期認知能力的社會源起 1.潛在發展區 鷹架作用 2.思想上的師徒關係及引導式的參與 3.對教育的啟示 語言與溝通技巧的發展 組成語言四要素 語音 對語言聲音系統的知識 語意 對詞素、字及句子之意義的瞭解 語法 如何將單字組合成句子的規則 語用 管理語言如何被使用於不同社會情境的原則 語言發展理論 學習(或經驗論者)的觀點 天賦論者的觀點 互動者的觀點 語言與溝通技巧的發展 學習(或經驗論者)的觀點 示範和增強 發覺幼兒說話時並非完全模仿父母。因此對學習論者在語句的文法的論點上提出 質疑「實際情況下,很多時候幼兒說出來的話並不合乎父母說話時語句的文法, 但父母也沒有去管他文法的對或錯,認為只要聽得懂,意思對了,就非常開心而 給予鼓勵。」 天賦論者的觀點 語言學習器(語言獲得裝置) 語言製造能力 互動者的觀點 1.生物及認知因素 2.語言發展所需的環境 (1)從一起活動中學習 (2)從以兒童為中心的言談中學習 (3)從負面信息學習 (4)交談的重要性 (5)結論 雙重語言:學習兩種語言的挑戰和結果 情緒發展與親密關係的建立 情緒表達的發展(與控制) 1.各種情緒產生的順序 出生:興趣、苦惱、厭惡、滿足 2-7月:基本情緒:生氣、哀傷、喜悅、驚訝、害怕 第二年:衍生情緒:尷尬、害羞、內疚、嫉妒、驕傲 氣質與發展 早期氣質類型與日後的發展 三種氣質類型: ⊙樂天型的氣質 ⊙難相處型的氣質 ⊙遲緩型的氣質 1.氣質類型與兒童的適應 ⊙難相處型的氣質 ⊙遲緩型的氣質 2.教養方式與氣質 嬰兒如何與照顧者建立依附關係 基本依附的成長 1.非社會期(零至六週) 2.無辨識性依附期(六週至六、七個月) 3.特定依附期(約再七至九個月大時) 4.多重依附期 嬰兒如何與照顧者建立依附關係? 依附的理論 1.心理分析論:我喜歡你,因為你餵我吃 2.學習論:獎賞引發愛 3.認知發展論:要愛你,我要知道你總是在哪裡的 4.動物行為論:或許我是生來就愛的 嬰兒如何與照顧者建立依附關係? 嬰兒期與依附相關的兩種懼怕 1.陌生人焦慮:8-10月到達高峰 2.分離焦慮: 14-18月到達高峰 3.為什麼嬰兒會害怕陌生人和分離呢? (1)動物行為學的觀點 (2)認知發展的觀點 熟悉面孔在熟悉的地方出現的基模 安全依附 1.安全型依附 2.抗拒型依附 3.逃避型依附 4.錯亂型依附 影響依附安全感的因素 照顧的品質 1.誰有變成不敏銳照顧者的危險? 憂鬱的父母 小時候曾不討人喜歡、被忽視、不虐待的父母 意外懷孕或生下非期望嬰兒的照顧者 2.不利於照顧者敏銳性的生態因素 貧困家庭、婚姻不幸福的家庭 3.如何協助不敏銳的照顧者?介入方案 沒有依附的嬰兒 嬰兒期及童年期社會剝奪的效應 退縮、冷漠、智力缺陷、行為問題、反應性依附異常 為什麼早期的剝奪具有殺傷力? 母愛缺失假說 社會刺激假說 兒童能從早期社會剝奪的傷害中復原嗎? 出生前兩年,在豐富刺激的家庭接受有回應的照顧,是可以復原的 性別差異與性別角色的發展 性別角色標準 女生– 情感性的角色 男生– 工具性的角色 性別概念的發展 嬰兒:以說話聲音高低區分男女的說話 1歲:區分照片中之男女 2-3歲:正確使用爸爸、媽媽、男生、女生之標示 2.5-3歲:知道自己是男孩或女孩 3-5歲:性別可以改變 5-7歲:性別是不可以改變的 性別分化行為的發展 1.性別區隔 兒童偏愛同性別玩伴 二歲女孩偏愛與女孩玩 三歲男孩選擇男孩為伴 四、五歲主動拒絕和異性玩伴玩 六歲半與同性別兒童玩是與不同性別玩的十倍 2.性別分化行為的性別差異 男孩比女孩有更強的性別分化壓力 家庭的功能 社會化 家庭是一個社會系統 直接與間接的影響 家庭是一個具發展性的系統 夫妻、父母與子女及手足之間的關係變動情形會影響每個家庭成員之間的發展 家庭是一個社會系統 家庭是個嵌入式系統 家庭是在變遷世界中的動態系統 1.單身貴族增加 2.主動將婚姻延後 3.生產率降低 4.職業婦女增加 5.離婚率增加 6.單親家庭增加 7.生活貧窮的兒童增加 8.再婚現象增加 第二篇 兒童時期之健康促進 永續生活之方法 -勞動力再生 生理之健康促進 出生前階段(受孕到出生) 嬰幼兒期(0-3歲) 兒童早期(3-6歲,學齡前,幼稚園階段) 兒童中期(6-12歲,小學階段) 青少年期(12-18歲,初高中) 生理方面之健康促進: 出生前階段(受孕到出生) 1.建立一個優質孕育幼兒的環境- 健康的精子和卵子 接受婚前健康檢查, 及必要的婚前教育,及未人父母的準 備 2.受孕後母體保持良好的身體狀況及心情 3.攝取足夠的營養 4.保持適合的活動 5.注意例行性的產前檢查 6.保持個人衛生習慣 7.為保胎兒健康,遠離菸酒的危害 8.注意安全 生理方面之健康促進: 嬰幼兒期(0-3歲) 1.預防疾病及感染及安全維護 2.擠帶護理,哺乳餵食,沐浴,預防眼睛感染 3.身體依附關係和增進親子間的依附關係 4.嬰兒時期負食品的添加 5.預防接種的重要 6.衣物的保暖和材質的舒適 7.注意口腔的衛生,視力的保健 8.營養的均衡 9.足夠的睡眠,養成良好的睡眠習慣 10.大小變的訓練 11.適合成長的足夠運動 12.乾淨,安全安靜的成長空間 生理方面之健康促進: 兒童早期(3-6歲,學齡前,幼稚園階段) 1.營養的均衡 2.睡眠的充足 3.牙齒的保健 4.視力的保健 5.環境安全的重要性 6.避免意外事故的發生(兒童本身,家庭,環境) 7.給予充分的運動,提供機會,給予正確的示範,配合個體的成熟度, 給予正向的鼓勵,多讚許少責罵 8.注意托兒所或幼稚園課程安排的內容 9.自理能力的養成及衛生習慣的養成 在生理方面之健康促進: 兒童中期(6-12歲,小學階段) 1.注意營養的均衡,儘量少吃垃圾食物,減少外食習慣 2.牙齒保健 3.視力保健 4.有充足的睡眠(六歲兒童平均睡眠約11-12小時,11-12歲兒童約910小時) 5.避免不必要的意外傷害 6.足夠的運動 7.持續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8.給予充分的運動,提供機會,給予正確的示範,配合個體的成熟度, 給予正向的鼓勵,多讚許少責罵 生理方面之健康促進: 青少年期(12-18歲,初高中) 1.身高,體重,骨骼,內分泌第二性徵等生理急劇的變化 2.了解肥胖的產生,定義及預防 3.皮膚保健,了解粉刺的產生及預防 4.經期的衛生和心理的調適 5.持續或養成良好的睡眠習慣 6.足夠的運動 7.飲食的均衡 8.預防藥物的濫用 9.認知生理上的變化是一種成長的過程並給予正確的觀念 10.性教育的教導與認識 情緒之健康促進 出生前階段(受孕到出生) 嬰幼兒期(0-3歲) 兒童早期(3-6歲,學齡前,幼稚園階段) 兒童中期(6-12歲,小學階段) 青少年期(12-18歲,初高中) 情緒方面之健康促進 出生前階段(受孕到出生) 1.母體的情緒和心理因素影響胎兒甚鉅 保持心情愉快,想美好的事物,聽美好的聲音,看良善的事情 2.心理上有愉悅,期待為人父母的準備,情緒平穩喜悅 3.用愉悅的心情迎接新生兒 情緒方面之健康促進 嬰幼兒期(0-3歲) 1.情緒表達的功能:幫助照顧者了解嬰幼兒的狀況,與外界溝通的能 力.增加照顧者對嬰幼兒的感情與愛 2.給予嬰幼兒正向且正確的回應 3.建立嬰幼兒與照顧者之間彼此的信任 4.給予一個溫馨的環境,讓嬰幼兒感受到環境的安全 5.給予適當且適合的感官觸覺滿足,使其情緒能較平穩 6.生理上的滿足,食物,飢餓感的減退,情緒會感到平穩 7.給予是當的遊戲,促進身心健康,培養嬰幼兒的自信心,消除緊張及 憂慮 8.對於幼兒期的小朋友,成人不要強迫幼兒接近其恐懼的事物 9.成人盡量避免突然無預警的刺激,要進行告知和預告,讓幼兒心裡 有準備 情緒方面之健康促進 兒童早期(3-6歲,學齡前,幼稚園階段) 1.提供幼兒自己做一些安全的活動,建立自信心 2.提供機會給予肯定自己的能力 3.提供很的情緒行為學習對象 4.給予內在和生理上的滿足,例如飽足感和愛 5.成人要了解幼兒心理的發展 6.引導幼兒正向的抒發自己的情緒 7.成人盡可用幼兒能了解的語詞,同理幼兒並能引導幼兒正確的語詞 表達出自己的情緒.無論是喜怒安樂憂愁害怕或煩惱 8.多給予正面的獎勵,無論是實質上,精神上,肢體上,表情上的認同 和肯定 情緒方面之健康促進 兒童中期(6-12歲,小學階段) 1.此時期的兒童隨著年齡的增長,害怕的事情偏向實際的事物,例如 生病,死亡,擔心演講忘詞等. 2.對於焦慮的反應,會因為課業的壓力漸增而產生焦慮的情緒. 3.對於愉快,兒童在此時期大部分都呈現愉快的情緒,對於讚美,笑話, 惡作劇,突發的荒謬事件,有趣的活動,優異的表現,會顯得很得意, 開心 4.對於憤怒,此時期的兒童有自己的主張,對於被干擾,破壞挨罵,被 批評,成績表現不理想,會出現生氣,退縮,攻擊等行為 5.對於愛,此時期的兒童對於愛的表現比較含蓄,情感開始比較克制, 不敢過分的表達喜愛或密 6.成人要了解兒童此時期的情緒發展,透過家庭親職教育,學校的課 程安排,老師照顧者的正向鼓勵,同儕間的正面力量.讓兒童在此時期有個 平穩的學習環境 情緒方面之健康促進 青少年期(12-18歲,初高中) 1.讓青少年的情緒更積極正面,並以適當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情緒反應 2.提供較多元且有效的紓解壓力的方法或管道 3.教導正確的情緒歸因和認知 4.引導青少年清楚自己的情緒狀態和發生的原因 5.找較能同理他人情緒狀態與人分享自己的情緒經驗 6.不以壓抑作為情緒控制的唯一方法 7.引導青少年真實面對自己的情緒 8.引導青少年針對自己的情緒作一個評估,提供較理性或有建設性的方式 解決情緒問題 9.引導青少年接納與自己情緒認知不同的他人情緒反應,不以排斥或 遷怒或厭惡的態度來對待對方 10.給予一個比較良好的大環境,讓暴風雨期的青少年安然度過,完成發展任 務 社會之健康促進 出生前階段(受孕到出生) 嬰幼兒期(0-3歲) 兒童早期(3-6歲,學齡前,幼稚園階段) 兒童中期(6-12歲,小學階段) 青少年期(12-18歲,初高中) 社會道德之健康促進 出生前階段(受孕到出生) 1.對於生命個體,無論是環境上,法律上,安全上,給予應有的基本保 護與尊重 2.接納新生命 3.對於母體,社會上給予應有的協助.例如給予孕婦公車上的讓位等 生活上的便利,以減少意外的發生 4.避免不必要環境上的危險(例如騎機車) 5.加強居住環境,社會環境,社會治安的安全 社會道德之健康促進 嬰幼兒期(0-3歲) 1.滿足嬰幼兒時期發展上的需求,例如口腔期與吸允方面的滿足,有 助於其人格與情緒的發展 2.嬰幼兒期是信任感與不信任感建立的時期,除了食物外,親子關係 的品質是非常重要的 3.在此時期嬰兒是典型的無道德觀念,以自我為中心,還沒有道德觀 4.在幼兒前期,給予機會生活技能,自我照顧的練習 5.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6.在道德方面,引導幼兒學行正確的行為,不管誰教,成人都要有一致 的態度 7.在懲罰前,要讓幼兒知道錯在哪裡,並立即處理 8.幼兒對於禁止的行為,無法保持長久的記憶,必須時常提醒 9.身教重於言教,成人要以身作則 社會道德之健康促進 兒童早期(3-6歲,學齡前,幼稚園階段) 1.協助幼兒分辨優先與禁止的舉動,例如不能咬人,打人等攻擊性行 為 2.父母教師以身作則 3.提供兒童學習機會,可利用社會行為相關影片,戲劇表演,說故事, 團體活動,小幫手,角色扮演,學校或家庭在生活上的心得分享,參 觀或參加公益活動以提升兒童早之社會道德促進和養成 4.避免兒童接觸暴力影片,提供情緒宣洩管道 5.採取主權教養方式 社會道德之健康促進 兒童中期(6-12歲,小學階段) 1.此時期兒童進入自律期,家庭環境,學校環境,重要照顧者,老師, 同儕,傳播媒體等都成為重要影響的因素 2.透過課程安排,角色扮演,戲劇,模仿行為,正面的鼓勵,有助於兒童 中期的道德發展 3.社會道德舉止是透過學習而得的行為,也兒童也要具有道德推理的 能力,他們的行為舉止才能得宜 4.成人必須透過堅定的態度,理性的引導,直接明確的指示,將有助於 兒童了解正確的社會道德,也能表現出合宜的行為 5.傳播媒體的影響甚鉅,對於電視電腦的內容,成人有權力給予限制 和約束,以保護兒童 6.對於兒童有正向的表現時,成人給予肯定及鼓勵,來增強兒童好的 表現 社會道德之健康促進 青少年期(12-18歲,初高中) 1.了解青少年期對於社會到的發展的質疑 2.同儕對於青少年的影響甚鉅 3.了解青少年的自我角色定位,社會認知,自我概念道德信念的發展 角色取替對於青少年的影響 4.在家庭方面:父母親本身要有良好的社會道德示範,營造良好的道 德氣氛,以正確的方式協助引導青少年的社會道德發展,協助青少 年建立自己的正確的社會道德價值體系 5.學校方面:設計道德課程,培養知行合一的道德,加強與家庭功結合 營造良好學校文化,落實行為偏差學生輔導 6.社會方面:制止不道德的事件產生,加強正面善事的報導,提供青少 年模仿認同的偶像,淨化不實媒體的負面傳播,擴大社會參與及社 區力量的發揮 認知之健康促進 出生前階段(受孕到出生) 嬰幼兒期(0-3歲) 兒童早期(3-6歲,學齡前,幼稚園階段) 兒童中期(6-12歲,小學階段) 青少年期(12-18歲,初高中) 認知之健康促進 嬰幼兒期(0-3歲) 1.動作方面的認知:盡可能慢一點,有目的的活動,讓幼兒感受 2.感覺方面的認知:給予視覺上的練習(發展視覺得探索),聽力上的 練習(音樂,唱歌對聲音的回應等).用耳朵,眼睛,手的觸感探索世 界.成人給予安全且豐富的環境,讓嬰幼兒探索 3.語言方面的認知:父母親及照顧指扮演重要的角色,在語言發展前, 多讓嬰幼兒有聽的經驗,歌曲.母親的聲音,對孩子的語言有很正向 的幫助 4.對於物體認知開始建立,成人提供物品以利具體化認知的基礎 5.掌握幼兒學習物體恆存概念,可利用很多的遊戲來練習 6.給予孩子具體形象的認知 認知之健康促進 兒童早期(3-6歲,學齡前,幼稚園階段) 1.提供可以讓孩子活動的物質環境 2.利用圖畫,圖表,繪本,戲劇,戶外教學等,藉以激發幼兒對知識興趣 3.重視語言教學的功能 4.引導時要用適合此時期認知發展的語言,與孩子溝通 5.利用合作,互助,尊重的態度,發展幼兒的認知能力 6.成人必須了此時期的認知發展特徵,對於不可逆,轉換原理,時間, 空間,重量,數目,排序等概念,有效的運用,才能有利於兒童早期認 知的健康促進 認知之健康促進 兒童中期(6-12歲,小學階段) 1.重視實物教學,從經由探索到發現的過程中,攝取知識 2.提供豐富的生活和學習環境,刺激認知的發展 3.透過遊戲,培養孩子敏銳的觀察力 4.引發好奇心,培養主動探索,親自操作的習慣 5.運用正確的語文,在說聽讀寫算方面,加強兒童的認知能力和解讀 能力 6.培養孩子的專注力和持續力 7.提供孩子多種不同的生活經驗,從具體到抽象考的途徑 認知之健康促進 青少年期(12-18歲,初高中) 1.培養青少年運用假設演繹推理策略解決問題 2.提倡科學實驗活動並鼓勵青少年思考 3.適時讓青少年發現思考的不適當性 4.引導自我的認知及探索,包刮同儕關係,親子關係,學習態度,性向 興趣的認知.爾後能了解自己,接納自己. 5.運用具體運思的教學策略與教材 6.提供青少年探索假設性問題的機會 7.給予事物的概念,而非事實.讓認知和生活做結合 第三篇 總結 生活科學應用與永續發展的基石-再生力的提升 家庭教育與親職教育的重要性 人類各階段發展之健康促進,也就是希望能藉著應用科學的精神與方 法,應用在日常生活中,以適應現代生活,解決生活上所有包括心 理,生理,食、衣、住、行、情緒、社會、認知、教育、等的問題, 提升生活品質. 讓所有的事物物資可以無虞匱乏, 讓所有的人事物 及資源都有再生的能力,生命得以永續的發展, 在生命的發展階段中,從受孕到死亡,都盡可能夠完成每一個階段的 發展任務.而每個階段都脫離不了家庭和親職關係.由此可知家庭是 一切發展的根基,所以家庭教育和親職教育是重要的一環,也是人類 發展的基礎.有好的優質的親職教育,可以讓再生能力更有內涵,更有 價值.生活科學應用與永續發展的基石-再生力的提升,家庭教育 親職教育的重要性 勞動力再生是維持人力發展的重要因 素 勞動力再生 生理 心理 社會 美學 馬斯洛的需求理論 生活發展階段 永續生活 勞動力再生 資源利用和再生 生活層面 食衣住行育樂 親職教育是再生力的重要一環 生理 情緒 親 職 再生力 再生力 教 認知 育 社會道德 永續發展 參考書目: 1.教育人類學 吳天泰、 張雯、周梅雀、李富美等著 2002 五南出版社 2.親職教育 邱書璇、 林秀慧、 謝依蓉、林敏宜、車薇 2005 偉華出版社 3.當代人類發展學 蔡欣玲、毛家玲、蔡娟秀 2005 偉華出版社 4.親職教育與務實 張斯寧、廖信達、高慧芬、黃倩儀 2002 永大書局 5.兒童心理學 郭靜晃 2006 洪頁文化 6.輔導原理與實務 賴保禎等 2001國立空中大學 7.青少年心理學賴 保禎等 2004國立空中大學 8.親職教育 鍾思嘉 2003國立空中大學 9.生活科學概論 杜政榮 2002國立空中大學 報告完畢、謝謝聆聽
© Copyright 2025 Expy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