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cument

專題討論
研究生:王淑嬌
指導教授:呂玉琴教授
譚寧君教授
民國九十五年五
月
【中文部份】
唐淑華 (1989)。. 「語文理解課程」對增進國一學生數學理解能力與解答應
用問題能力之實驗研究。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
文。
【英文部份】
Hegarty,M.,Mayer,R.E & Monk,C.A.(1995).Comprehension of arithmetic word
problem: a comparison of successful and unsuccessful problem solver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87(1),18-32.
Pier Luigi Ferrari.(2004). Mathematical language and advanced mathematics
learning. Proceedings of the 28th Conference of the International Group for the
Psychology of Mathematics Education, 2004 Vol 2 pp 383–390.
唐淑華 (1989)。. 「語文理解課程」對增進國一學生數學理解能力與解答應
用問題能力之實驗研究。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
文。
• 本研究有四個主要目的:(一)探討數學
「理解」能力與「解答應用問題能力」之關
係;(二)探討以「語文理解課程」增進國
一學生之數學理解能力與解答應用題能力
的效果;(三)探討實驗處理與前測處理對
國一學生的數學理解能力與解答應用題能
力是否產生交互作用;(四)歸納學生解題
題的錯誤類型及各項答題類型與組別的關
係。
取樣:
1.由輔導室張貼海報,自由報名:122人
2.數學態度及數學焦慮量表.刪除焦慮分數
(M=14.66 ,SD=6.69) ,及態度分數
(M=447.80,SD=137.00)在平均數上下兩個
標準差以外的六位學生,共得116人.
3.依前兩次月考成績,取其中數學成績較低,
而國文成績較高,共挑出76位學生.
4.因學生缺課或未曾出席,有些列入控制組,實際
參加實驗受試者34人,總人數74人.
男
女
合計
實驗組
控制組
A B
4 6
14 10
18 16
A
7
13
20
B
5
15
20
12人
52人
74人
教師呈現之題庫
1.小英一家五口一星期吃26 ¼ KG 那麼小英一家在十月
份共吃多少米?
13.小華畫地圖,老師規定實際上的二公尺,在圖上只能畫
一公分,若一長方形長八尺,寬六公尺,則畫在圖上時面
積為多少公尺?
25某一建築商蓋房子,請了十個男人及兩個女人負責工地
的工作,每人一天的工資是300元,包括吃與住;這個工
程原本預定要25天完成,但是因為建築商最近經濟比
較不好,故他希望這些工人能漏夜加工,使工地能在18
天內完工,當然,工人方面希望能有合理的加班費,在協
商之下,老闆答應每天加發加班費200元,請問如房子如
期在18天以內完成,老闆總共要發放多少錢給這些工
人?
數學理解測驗(共六段)
王大嬸在市場賣了一天的帽子,上半天她每頂賣30元,收
入是180元;下午她為了早一點回家休息,就決定薄利多
銷,每頂只賣20元,因此賣掉的帽子比上午多了一倍,請
問她這一天的收入是多少錢?
1>>下列何者為真?
A上午賣掉的帽子數是下午賣的二分之一
B下午的價錢比較貴
C上午的收入比下午多
D下午的收入與上午相同
•
•
•
•
•
•
•
•
•
•
2本題所要求的答案是:
A下午與上午的收入的和.
B下午與上午的收入的差.
C下午與上午賣掉的帽子的和.
D下午與上午賣掉的帽子的差.
3.下午賣掉幾頂帽子?
A 6頂
B 9頂
C 12頂
D 18頂
數學應用問題測驗
1王大嬸在市場賣了一天的帽子,上半天她每頂賣30元,收
入是180元;下午她為了早一點回家休息,就決定薄利多
銷,每頂只賣20元,因此賣掉的帽子比上午多了一倍,請
問她這一天的收入是多少錢?
數學引導題測驗
王大嬸在市場賣了一天的帽子,上半天她每頂賣30元,入
是180元;可見她賣了 (
)頂;下午她為了早一
點回家休息,就決定薄利多銷,(所謂薄利多銷,就是
指(
)
若下午每頂只賣20元,因此賣掉的帽子比上午多了一倍,
也就是下午賣掉換(
),共得了(
)元,
那麼,她這一天的收入(包括上午與下午)是多少
(
)元.
• 為符合上述目的,本研究採取所羅門實驗設計的方法,
將74位自願報名本實驗的國
一學生,隨機分派於四組,分別命名為實驗A 組、實
驗B 組、控制A 組、控制B 組。
在實驗之,由實驗A 組與控制A 組接受「數學理解測
驗」與「數學應用問題測驗」兩
份前測;並於寒假之時,對實驗A 組與實驗 B組進行
八單元共十二小時的「語文理解
課程」。整個實驗結束後,四組再前來接受「數學理
解測驗」與「數學應用問題測驗
」後測。
• 結果顯示:
• (1)數學理解能力與應用題解題各項能力的相關
•
達、 .05的顯著水準,
• (2)以解題中之理解分數最能預測數學理解能力之
分數,且其解釋量可佔60.3%之變異量
• (3)「語文理解課程」及前測的交互作用效果對數
學理解能力及解題能力均未達.05的顯著水準
(4)實驗A 組與控制A 組在數學理解能力與解題能
力上之差異,未達.05的顯著水準
(5)實驗B 組與控制B 組在數學理解能力與解題能
力上之差異,未達.05的顯著水準
•
(6)接受前組之組別與未接受前測之組別在數學理
解能力與解題能力上之差異,未達、05的顯
著水準
(7)國一學生答題內容的分數類型並不因其組別而有
所差別
(8)實驗A 組與控制A 組在理解部分為0分的情形下
,前後測之差異有交互作用發生
(9)除理解部分為0分的情形下,其餘各情形的組別、
前後測交互作用並不明,而組別的主要效果亦不
(10)答題類型之主要效果分析,在理解1分、2分,
計畫0分、1分、2分,結果0分、1分、2
分情形下,、前後測改變非常明顯。
• 針對上述結果與研究過程之心得,研究者分別對數學
教師與未來研究,提出九點建議
:
1.重視數學理解能力與應用題解題各項能力的關係。
2.改善以單一分數評量學生的方式。
3.強調啟發式教學並鼓勵學生討論與發問。
4.寓教學於趣味之中。
5.探討其他因素對解題歷程的影響。
6.探討課程設計中,哪一個單元對學生的理解能力
與解題能力最有幫助。
7.對於受試者的問題型態,應事先有所了解。
8.對於評量方式,應再求細部化。
9.對於實驗之教學時間,應再求延長。
Hegarty,M.,Mayer,R.E & Monk,C.A.(1995).Comprehension of arithmetic word
problem: a comparison of successful and unsuccessful problem solver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87(1),18-32.
• 本篇文章的主要目標在於探討能夠成功解題與無法成
功解題的學生在應用問題的解題方向上的差異。作者
提出兩個不同的釋題過程,一為Direct-Translation
strategy,採用此一方式的解題者往往藉由題目中的數
字以及關鍵字(relational terms)來構築他的解題步驟所
以說在關鍵字的字義與數學表徵不符合的情形下往往
會導致錯誤的解題算式(小明有8顆糖,小明比小華多
5顆,問小華有幾顆?——8-5=3)。另一種為
problem model strategy,此一方式則為解題者會根據
題目建構一個模組並根據此一模組來發展解題策略,
而採用此一方式的解題者便較能成功地回答各式的應
用問題而不受限於關鍵字與數學表徵的一致性問題。
• 上述的實驗假設乃在驗證閱讀理解對於解答數學應用
問題的重要性,Stigler(1990)曾提出採用DirectTranslation strategy的解題者具有”compute first think
later”的特性,其著重在量的處理與計算,所以解題過
程在於關鍵字與數字的擷取。而採用Problem Model
strategy 的解題者則是能夠先將問題轉為質的面向的
瞭解,然後再尋求量的表徵。而Chi等人(1988)亦談及
專家與生手的差異也在於能否對問題產生質的解釋而
非單純地直接以量來理解及表徵問題。就另一個面向
來談,前者對於working memory的需求較少,是否因
working memory的限制而發展出不同的解題方式則尚
待釐清。不過作者提出兩個策略的差異往往是能否學
好數學的一個關鍵。
• 其次作者談及理解的程序共分成三個步驟,第一步驟
為建構一個文字基礎(construction of the text base),在
此一階段裡解題者依序讀入每一個句子,而將每一個
句子所呈現的訊息加入text base中,每次加入前必先
整合新近訊息與原有text base內的訊息。Mayer(1981)
曾提及這些過程包含”assignment”:將一些變數所具
有的數值表現出來,”relation”:呈現兩個變數間的
關係,”question”:瞭解未知的變數為何。總括來說,
第一階段主要是解題者將每一個敘述轉為內在表徵並
整合所有的訊息成為問題的內在表徵而建構出一個
semantic network representation。
• 第二階段為建構一個特定的數學表徵(construction of a
mathematics-specific representation),這個階段主要是
前面所談使用direct-translation approach及problem
model approach兩個不同策略的部分。若採用前者,
作者認為解題者會專注於關鍵字與數字並進而將text
base中其餘的訊息刪去,若採用後者則解題者將會透
過這一階段的理解試圖去建構或修改原有的問題的模
組。問題的模組中將會呈現變數的符號而數字則接連
著該變數符號,與前者(direct-translation)的最大差異
在於前者的數字是獨立存在而非依附於變數符號。
• 總而言之,在此一階段中採用problem model strategy
的解題者將原有以命題為基礎(proposition-based)的表
徵轉換為以物件為基礎的表徵(object-based)。而採用
direct-translation strategy的則僅去修改原有以命題為基
礎的表徵,而所謂的修改乃是刪除一些訊息。第三步
驟為建構一個解題計畫(construction of solution plan),
此一階段中,解題者依據上一階段的訊息來發展解題
計畫。明顯的採用problem model strategy的解題者保
有較多的訊息因此其不僅可以確保解題計畫的正確性
更可以監控整個解題過程(比如說在解題前便已知小
明的蘋果比小華多,則解題後可以再次驗證)。
• 作者藉由兩個實驗來驗證其假說,第一個為作者記錄
學生在解題過程中眼睛固著的位置。其假設對於無法
順利解題的人其固著在數字與關鍵字上的次數應明顯
高於變數訊息,而且其對於數字與關鍵字上的注視次
數也應高於成功解題者。而相對的,成功解題者應該
在變數訊息的注視上高於數字與關鍵字,因為在建構
模組的過程中,解題者需要瞭解各個變數間的關係。
而使用的實驗方法則是要求受試者在觀看題目時將解
題的式子說出來而無須計算出答案,這樣的設計可以
避免受試者因為需要計算而需低頭書寫,如此一來即
可確保整個解題過程皆可記錄下來眼睛注視的焦點為
何。
• 實驗結果在數字與關鍵字上,未能成功解題者對於數
字與關鍵字回頭注視的次數明顯高於變數訊息而且也
高於成功解題者對於數字與關鍵字的注視次數,並達
到統計上的顯著效果,此一結果符合假設。然而在成
功解題者部分則注視變數訊息的次數並未高於數字與
關鍵字,甚至仍然如同未能成功解題者一般,是小於
後者,此一部份與原假設相衝突。
•作者的解釋為因為整個記錄的過程不僅僅是
對於問題理解及模組建構的過程其亦包含解
題計畫的形成所以相對地提高了注視數字的
次數。而在實驗中也藉由比較前後四個題組
間的差異驗證了兩種解題者在注視的次數上
雖然漸次地減少(顯得較有效率)但是相對性仍
然不變,也就是說,受試者所使用的解題方
法在四個題組間顯示出相當的一致性。此一
結果也支持作者所認為的會採用Problem
model strategy的解題者將不會回過頭使用
Direct-Translation strategy的假設。
•實驗二則藉由讓受試者去回想原有的題
目來推測受試者在解題時的認知過程。
其將回答的結果分類如下,”semantic
error”其主要是受試者在回憶題目時將兩
者的關係弄反了(原來較多的變成較少
了),”literal error”則是受試者在回憶時
將原有題目的關鍵字記反了,舉例來說:
• 原題目:在美國,石油每加侖賣50元,這個石油的價
錢比在英國還要少5元,如果我要在英國買5加侖的汽
油我要付多少錢?(英國貴)
• Literal error:在美國,石油每加侖賣50元,在英國,
石油的價錢比在美國還要多5元,如果我要在英國買5
加侖的汽油我要付多少錢?(英國貴)
• Semantic error:在美國,石油每加侖賣50元,在英國,
石油的價錢比在美國還要少5元,如果我要在英國買5
加侖的汽油我要付多少錢?(美國貴)
• Semantic error:在美國,石油每加侖賣50元,這個石
油的價錢比在英國還要多5元,如果我要在英國買5加
侖的汽油我要付多少錢?(美國貴)
•如果我們仍假設成功解題的人所採用的策略
較有可能為Problem Model strategy,而無法成
功解題的人所採用的策略較有可能為DirectTranslation strategy則能夠成功解題的人者應該
比無法成功解題的人更能記住兩個變數之間
的關係(即較不容易犯語意上的錯誤),而反過
來說無法成功題的人則應該比能夠成功解題
的人更能記住原有題目中關鍵字為何(即較不
容易犯文字上的錯誤)。實驗結果符合預期,
能夠成功解題的人在回想原題目時,在語意
上的錯誤比例較無法成功解題者為低,但是
在文字上則是相反的效果。
•總括來說,雖然作者一再強調能正確解題者
並非全部皆使用所謂的problem model strategy,
而無法成功解題的人亦未必全部採用directtranslation strategy。然而藉由兩個實驗所呈現
的結果作者認為解題的成功與否實與解題者
所採用釋題策略有關,而策略的使用亦關係
到解題者能否理解題目的意涵。而更重要的
是這樣的解題模式並不因練習而改變所以如
何教導學生去真正瞭解題目的意涵以建構出
適當的模組方為教學的關鍵點。